北京学区房
说实话,很多人上来就问我“脚本怎么写?”、“有什么格式?”、“有没有模板?”。这玩意儿,真没法三言两语给你说透了。它不是那种摆在那里的标准件,你能按图索骥就搞出来个像模像样的东西。脚本写作的基础,说到底,是你脑子里那个东西——那个你想要讲出来的故事,以及你为这个故事找到的、最恰当的表达方式。
我刚入行那会儿,也是一头雾水,看一堆老前辈的脚本,密密麻麻,黑白分明,看着就头疼。什么“场景:室内,咖啡馆,白天”,然后一堆对话,中间夹着一些动作描述。我以为这就是全部,就是把事情按时间顺序捋一遍,再加上人物对话。结果呢?写出来的东西,干巴巴的,没生命,跟说明书似的。观众看了,能懂,但不会被触动,更别说被吸引了。
后来我才明白,脚本,它首先是你一个“人”的表达。 你得有自己的想法,有你观察到的世界,有你的情感。你看到生活中那些让你抓狂的瞬间,让你热泪盈眶的片段,让你笑出腹肌的尴尬,这些才是你写作的源泉。你不能指望凭空变出个故事来。你得先是个观察者,是个感受者,然后才能是个讲述者。
故事!这就是万物的基础。 你打算讲个什么?爱情?友情?背叛?成长?一个好的故事,就像一块未经雕琢的玉,本身就蕴含着光彩。但再好的玉,也需要精心的打磨。脚本,就是你手中的刻刀。它不是简单地把玉石切开,而是顺着纹理,一点点将它内在的美释放出来。
很多人误以为脚本就是对话。错了,大错特错。对话,只是故事的血液,它输送着情感,推动着情节,揭示着人物。但骨骼,才是故事的支撑。 那个骨骼是什么?是情节的逻辑,是人物的动机,是场景的氛围,是主题的内核。你以为主人公突然做了一个决定,是因为他“觉得”,那是不够的。他为什么“觉得”?是环境逼的?是内心某个长久压抑的欲望被触动了?还是有某个意想不到的事件作为导火索?这些,都需要你在脚本里,用最精准、最生动的方式展现出来。
场景,也不是简单地交代一个地点。 “室内,卧室,夜晚。” 这太泛了。是凌乱的卧室,还是整洁的?是昏暗的灯光,还是皎洁的月光?卧室里有什么?一张照片?一本翻开的书?还是凌乱的衣物?这些细节,都在诉说着故事。它们是人物内心世界的映照,是推动情节发展的潜在线索。一个场景的描述,你应该让读者(或者说,将要把它变成画面的人)在脑海里立刻勾勒出一幅清晰的画面,并且感受到其中的情绪。
人物,更是重中之重。 你写的人物,得是活的。不是纸片人,不是符号。他们有优点,有缺点,有爱恨,有矛盾。你得知道他们的过去,他们的现在,他们的未来。即使脚本里没直接写出来,你心里也得清楚。他们的每一个选择,每一次呼吸,每一次眼神的流转,都应该有迹可循。不要害怕写出人物的“不完美”,恰恰是那些不完美,才让人物真实,才让观众产生共鸣。
我见过太多写脚本的,上来就堆砌华丽的辞藻,用一些听起来特别“文艺”的词,结果呢?味道不对,像是在硬拗。语言,应该是服务于故事的。 你的语言风格,应该跟你故事的气质相匹配。如果你的故事讲的是街头巷尾的烟火气,你就得用那种带着点粗粝、带着点市井味的语言。如果你的故事讲的是高山流水般的意境,你当然可以更含蓄、更诗意。但无论如何,真诚,永远是最高级的基础。
那么,到底什么样的语言,才算“基础”? 我认为,是那种能把抽象的情感,具象化的语言。比如,与其写“他很难过”,不如写“他看着窗外,指尖轻轻叩击着桌面,发出细微而急促的声响,仿佛要敲碎这寂静的午后。”后者,你就立刻能感受到那种压抑、焦灼、难以言说的悲伤。
还有,节奏感,非常重要。 脚本不是一首诗,也不能是流水账。它需要张弛有度。什么时候快?什么时候慢?什么时候是紧张的爆发?什么时候是沉静的内省?这都需要你在文字间,通过句子的长短、词语的选择、段落的安排,去营造。长句子可以用来描绘细腻的情感或宏大的场景,短句子则可以制造紧迫感,或者突出某个关键瞬间。别害怕停顿,有时,一个恰到好处的停顿,比千言万语都更有力量。
所以,总结一下,脚本写作的基础,绝不是什么固定的格式或者模板。
写作,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摸索、不断调整的过程。 你得写,写了之后,还得改,还得想。别怕写得不好,谁也不是一夜之间就成了大师。多看,多想,多写,多感受。你内心那个想要表达的冲动,那份对世界的观察和理解,才是你最宝贵的财富。把你的心掏出来,放在纸上,放在屏幕上,用你的方式,去讲那个只属于你的故事。这,才是脚本写作真正的基础。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