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北京
北京
上海
广州
天津
首页 》 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一座育人的熔炉,一种精神的传承
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一座育人的熔炉,一种精神的传承
0人回答
5人浏览
0人赞
发布时间:2025-09-02 13:21:21
188****3100
2025-09-02 13:21:21

说起西南交通大学,那股子“竢实 견 견”的精神劲儿,仿佛就像学校门口那棵老槐树,根深蒂固,岁岁年年,自有风骨。而我,一个曾经在这里摸爬滚打过的老学子,对公共管理学院,更是有着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它不是最耀眼的那个学院,但它绝对是最接地气的,最能让你感受到“家国情怀”是如何一步步在你心里生根发芽的。

还记得刚入学那会儿,对“公共管理”这四个字,脑子里是一片模糊。以为无非就是一些条条框框,什么政策法规,行政审批,听起来就让人犯困。结果呢?王老师那堂《中国政治制度史》的课,一下子就把我点醒了。他不是照本宣科,而是带着我们穿越时空,从古代的官僚体系讲到现代的治理模式,时不时穿插一些历史故事,那些帝王将相的权谋智斗,那些基层官吏的酸甜苦辣,一下就让“管理”这两个字变得立体而鲜活。我开始明白,公共管理不仅仅是纸面上的文章,更是人心的凝聚,是社会肌体的运转

后来,接触到张教授的《公共政策分析》,那更是让我大开眼界。他总喜欢抛出一个尖锐的社会问题,然后循循善诱,引导我们一步步去剖析,去寻找根源,去设计解决方案。那时候,我最喜欢在深夜,捧着一本政策分析的教材,在图书馆的灯光下,看着那些复杂的模型和数据,感觉自己就像一个侦探,试图解开社会运行的密码。我记得有一次,我们小组围绕“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做研究,为了获取第一手资料,我们几个同学顶着烈日,去了郊区的几个村子,跟那些孩子、家长、村干部聊天,听他们讲那些朴实却又辛酸的故事。那种经历,比任何理论课都来得深刻

当然,学院里也不是全是埋头苦读。那些年,我们没少参加各种模拟听证会、政策辩论赛。为了准备一场听证会,我们查阅海量的资料,模拟各种可能的提问,甚至为了一句话的措辞,和队友争得面红耳赤。但最后,当我们在模拟的会议厅里,面对“听证人”侃侃而谈,提出自己的政策建议时,那种成就感,无与伦比。那不仅仅是学习,更是实践能力的锤炼,是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我记得有一次,我所在的辩论队,面对一个非常棘手的城市规划问题,我们提出的方案,虽然不完美,但却引发了台下不少同学的思考,那一刻,我看到了公共管理的力量,它能真正触及现实,改变一些东西

我尤其欣赏学院在国际交流方面的投入。那些年,我们有机会接触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和学生,听他们分享不同国家的治理经验和挑战。我曾参加过一个关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国际研讨会,一个来自欧洲的教授,分享了他们城市如何通过精细化的管理,实现碳排放的显著降低,当时我就觉得,我们国家在这方面,还有很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学院为我们搭建了这样的平台,让我们能够开阔视野,站在更高的维度去看待公共管理

走出校园,投身工作,我才真正体会到,在西南交大公共管理学院所学到的,远不止课本上的知识。那些在课堂上被反复强调的“以人为本”,在实际工作中,就变成了对群众需求的细致入微的体察;那些在案例分析中反复出现的“权责平衡”,在处理复杂局面时,就变成了权衡利弊、做出艰难决定的智慧;而那种“担当”的精神,更是贯穿始终,让你不敢推诿,不惧挑战。

我常常回想起在学院的日子,那些汗水、那些泪水、那些欢笑,都成了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教育机构,它更像是一座熔炉,将我们这些怀揣报国之志的年轻人,冶炼成能够服务社会、建设国家的栋梁之才。它教会我的,不仅仅是如何去做一个合格的管理者,更是如何去做一个有良知的、有担当的社会公民

时至今日,每当我看到国家在公共管理领域取得的成就,或是遇到社会治理中的新难题,我都会下意识地去联系在学院里学到的知识和经历。那些曾经熟悉的课堂、熟悉的老师、熟悉的面孔,仿佛都在提醒我,我是一名交大人,我是一名公共管理人,我的身上,肩负着沉甸甸的责任。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它不仅塑造了我的专业能力,更塑造了我的人格,让我知道,“服务社会,贡献国家”,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人生价值的最好体现

相关问答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