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Thirteen.
就这么简单?要真是这样,这篇文章写到这里就该句号了,可我的手指头还痒着呢,脑子里有一万只小蚂d蚁在爬,它们都在喊:没那么简单!
一个单词而已。真的吗?我盯着 Thirteen 这个词,它像一枚刚刚出土的古怪钱币,正面刻着数字,反面……反面是密密麻麻、盘根错节的故事藤蔓。
我们先从发音说起吧。那个“th”音,舌尖轻轻抵住上齿,气流从缝隙中挤出来,像蛇吐信子,带着一种微妙的、非母语者很难拿捏的性感。我小时候学英语,这个音就是第一道坎,要么发成“s”,要么发成“f”,怎么都不对劲。英语老师,一个戴着金丝眼镜的瘦高个男人,会让我们把手放在嘴前,感受那股微弱的气流。“Feel the air, feel it!”他总是这么强调。于是,整个教室的小屁孩们都伸着手掌,对着空气“嘶嘶”作响,那场面,现在想起来都觉得滑稽。Thirteen,就是从这一场滑稽的模仿秀里,艰难诞生的。
然后是那个重音落在后面的“-teen”。这个后缀,简直就是英语数字世界里的一道分水岭。你看,从 one 到 ten,一马平川。突然,eleven 和 twelve 这两个家伙跳了出来,完全不按常理出牌,特立独行,像是数字家族里两个不合群的艺术家。然后,Thirteen 来了。它像一个领路人,身后跟着一串浩浩荡荡的队伍:fourteen, fifteen, sixteen... 一直到 nineteen。Thirteen 是第一个,是那个宣告“一个新时代开始了”的号角。
这个新时代,就叫做 teenager。
你看,这多奇妙。一个数字,直接就定义了一整个人生阶段。中文里我们说“青春期”,或者“十几岁的孩子”,这是一种描述。但 teenager,这个词本身就包含了数字的基因。你是 thirTEEN,所以你是 a TEENager。这是一种身份的烙印,一个标签,直接啪地一下,贴在你额头上。
我永远记得我十三岁生日那天。没什么特别的,一碗加了两个荷包蛋的长寿面。但我妈看着我,眼神里有点复杂的东西,她说:“过了今天,就是大人了啊。”我当时还不懂,大人?大人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不能再肆无忌惮地看动画片?还是意味着兜里的零花钱会变多?后来我才明白,十三岁,Thirteen,它不是一个祝福,更像一个魔咒。它把你从儿童的无忧无虑里连根拔起,粗暴地扔进一个叫做“少年”的、充满迷雾的森林。你的身体开始不受控制地变化,心里那些乱七八糟的情绪,像雨后的蘑菇一样疯长,你开始觉得自己与众不同,又害怕自己与众不同。
Thirteen,这个词的发音,后半部分被拉得长长的,有一种拖泥带水、欲说还休的黏稠感。这不就是十三岁的感觉吗?告别童年,恋恋不舍;迈向成年,犹犹豫豫。一切都悬在半空中,尴尬,敏感,又充满了某种危险的、一触即发的张力。
当然,说到 Thirteen,怎么可能绕得开那个全世界闻名的迷信——Friday the 13th,黑色星期五。
这玩意儿简直是西方文化给这个数字套上的最沉重的一副枷锁。我第一次听说这个,是在一部好莱坞恐怖片里。电锯、尖叫、无处可逃的少男少女。从那以后,Thirteen 这个数字在我眼里就蒙上了一层阴影。我开始不自觉地观察生活,发现很多西方设计的酒店,真的没有13楼,电梯的按钮从12直接跳到14。他们管这个叫“Triskaidekaphobia”,恐十三症。一个数字,竟然能让人恐惧到专门为它创造一个如此拗口的单词。
这事儿就更有趣了。语言和文化,就这样严丝合缝地捆绑在了一起。当你学会 Thirteen 这个词的时候,你不仅仅是学会了一个计数符号,你是在不知不觉中,把西方文化里关于它的所有联想、所有恐惧、所有故事,都一并打包下载到了你的脑子里。就像我们看到“四”,就会下意识地联想到“死”;看到“八”,就觉得“发发发”。这些都不是数字本身的意思,是文化赋予它的“潜台词”。
所以,一个外国人如果问我“十三”用中文怎么写,我告诉他“shí sān”,他学会了发音和写法,但他懂了吗?他不一定懂。他不知道在中国,某些地方的人打手机号会特意选13结尾,寓意“要生”,生生不息。他不知道在扑克游戏“斗地主”里,一张“K”(也就是13)是除了王和2之外最大的牌。
你看,Thirteen 在英语世界里,常常与“背叛”(最后的晚餐里第十三个门徒犹大)和“厄运”挂钩;而在我们的语境里,“十三”有时候却带着一种生猛的、向上的力量。
说回语言本身。我一直觉得,英语的数字系统,在 Thirteen 这里,才真正开始展现出它的构词逻辑。虽然这个逻辑有点别扭。你看,fourteen 是 four + teen (ten),sixteen 是 six + teen (ten)。那 Thirteen 呢?它不是 threeteen,而是 Thirteen。那个 “three” 变形了,扭曲了,变成了一个更古老的形态 “thir-”。包括 fifteen,也不是 fiveteen。这种不规则的变化,就像历史遗留下来的疤痕,它告诉你,这个语言是活的,是演变过来的,它不是一套冰冷的、完美的逻辑符号。它充满了各种例外和“将错就错”。
而我们中文的“十三”,就显得那么的冷静、克制、具有无可辩驳的数学逻辑。十,然后三。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没有任何情绪,没有任何历史包袱。
所以,当有人再问我,“13用英语怎么写?”
我可能会先告诉他,是 Thirteen。
然后,我会忍不住拉住他,给他讲讲那个叫 teenager 的身份魔咒,讲讲那个叫 Friday the 13th 的文化烙印,讲讲那个让我舌头打结的“th”发音,再讲讲它作为不规则变化的数字,是如何像一个叛逆的少年一样,在语法规则里横冲直撞。
它哪里只是一个单词。
它是一扇门。推开它,你看到的不仅仅是数字13,你看到了一个语言的脾气,一个文化的表情,甚至,还看到了自己那个兵荒马乱、手足无措,却又闪闪发光的十三岁。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