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大学乐跑没跑完会挂科吗?这问题,听着就透着一股子“不踏实”的劲儿。想想看,大学里,除了那些真正和你学术生涯挂钩的硬课,什么跑步、什么体测,说白了,就是个“附属品”,是个“附加题”。但凡牵扯到“挂科”这俩字,谁能不心头发怵?
我记得当年,我们学校每年都有那么一场全民皆兵的“乐跑”,其实说是“乐跑”,不如说是“强制跑”来得更贴切。那年头,学校里风气还没这么“商业化”,大家对体育这事儿,要么是真热爱,要么就是为了凑个学分,谁也没那么矫情。我当时就一普通学生,对跑步这事儿,谈不上喜欢,但也没到讨厌的地步。不过,一想到那2000米,一想到学校操场那estones一样的塑胶跑道,腿就有点发软。
那天,天气不算特别好,阴沉沉的,压抑得人有点喘不过气。出发前,辅导员就在台上巴拉巴拉一堆,什么“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报效祖国”之类的话,我耳朵都快听出老茧了。反正就是个走个过场,你跑你的,我喊我的。枪声一响,人群就像被突然解封的野马,呼啦一下就冲出去了。我属于那种“跟风型”,看别人跑,我也就跟着小跑起来。
前几百米,气氛还挺热烈的,大家互相打气,有说有笑的。但很快,这股热情就开始褪色了。有些人,跑着跑着,就慢下来了,然后开始“走”,再然后,就跟前边的人拉开了距离。我呢,属于那种“半吊子”,跑两步,喘两口,感觉肺都要炸了。我一看前面,有人已经停下来,在那儿慢悠悠地散步了,甚至还有几个直接就往回走了,脸上带着点“破罐子破摔”的表情。
我当时心里的盘算可是够多的。挂科?这乐跑跑不完,真的会挂科吗?我使劲儿琢磨我们学校的那个《学生手册》,上面关于体育学分的要求,写得模模糊糊的。只说体育课要占一定比例,体测成绩要达标。但这个“乐跑”到底算不算体测的“硬性指标”,我当时真没个准数。说实话,我周围的同学,也有不少跑一半就不跑了,直接往终点混的人。他们也没见谁因此被“秋后算账”,更别说挂科了。
所以,我开始有点“侥幸心理”了。你看,跑那么远,跑那么快,累得跟狗一样,最后那成绩,又能好到哪里去?我这种平时就不怎么锻炼的人,就算硬撑着跑完了,那时间也肯定不好看。与其最后拼个半死,成绩还不及格,不如保留点体力,至少别把自己搞得太狼狈。
我前面有个人,跑着跑着,突然停下来,开始原地打转,然后慢悠悠地朝终点走。我看着他,心里盘算了一下,觉得我也差不多可以“战略性放弃”了。那2000米,对我来说,简直就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我开始放慢速度,从跑步变成了快走,然后又变成了慢走。我尽量让自己看起来不那么“明显”,就是那种,我虽然没在跑,但我还在“移动”的状态。
我走到一半的时候,身后传来一阵嘈杂声,我回头一看,是几个老师,拿着手机,似乎在拍照记录。我心里“咯噔”一下,坏了,不会真是要考勤吧?我的“侥幸心理”瞬间被一盆冷水浇灭。我赶紧加快了点步伐,心里祈祷着,千万别把我拍下来,千万别发现我这“偷奸耍滑”的行为。
不过,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有点多余。虽然老师们在现场,但他们似乎更关心那些“明显”的违规行为,比如直接坐到路边休息,或者直接往回走。对于我们这种“慢悠悠”地往终点挪的人,似乎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最终,我还是没能“跑完”。我大概跑了八九百米,然后就步履蹒跚地走到了终点。那感觉,比跑完全程的同学,心理压力还要大。我一边走,一边脑子里还在盘算,万一真的因为这个挂科了,我该怎么跟我爸妈解释。
回到宿舍,我迫不及待地打开电脑,搜索关于“大学乐跑挂科”的信息。结果,众说纷纭。有的说,只要参加了,就算没跑完,只要人在场,就算“出勤”,分数也不会太低。有的则说,成绩是和时间挂钩的,没跑完,或者时间太慢,分数就会被拉低,影响总评。
我当时最担心的是,这个“乐跑”是不是学校用来“一票否决”的硬性指标。如果它占体育总成绩的比例非常高,那么没跑完,确实是很有可能导致不及格的。
后来,我们系的学长学姐们才给了我一些“内部消息”。原来,这个“乐跑”虽然是学校强制性的,但它的“权重”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夸张。通常情况下,它会作为体育课平时成绩的一部分,或者是体测成绩的一个补充。如果一个人平时体育课表现不错,或者在其他体测项目上分数很高,即使“乐跑”成绩不理想,也不至于直接挂科。
当然,这也有一个前提,就是你得“出现”,你不能完全不来。如果你完全不参加,那绝对是会影响到学分的。我当年那种“跑一半”的行为,实际上是冒了一定的风险的。如果当时学校真的抓得特别严,或者我的“出勤”记录被系统明确标记为“未完成”,我确实有可能面临学分危机。
所以,回到“大学乐跑没跑完会挂科吗”这个问题,我的答案是:可能性有,但并非绝对。
这事儿,得看具体情况。
首先,看学校的具体规定。每个学校对体育成绩的计算方式都有自己的逻辑。有些学校可能对“乐跑”有严格的时间要求,而有些则更看重“参与度”。所以,最靠谱的做法,永远是去了解学校官方的教学大纲或者咨询你的辅导员、体育老师。不要听信小道消息,否则吃亏的是自己。
其次,看你的总体育成绩。如果你的体育课平时表现优异,比如出勤率高,课堂表现好,在其他项目上(如篮球、排球、游泳等)成绩也很出色,那么一个“乐跑”的失误,可能不会对你的整体学分造成致命打击。但如果你平时就“混”在体育课里,或者其他项目成绩也不突出,那么“乐跑”没跑完,就很有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再者,看你的“参与”程度。虽然我当年没跑完,但我确实走到了终点,并且我的“出勤”是存在的。如果有人直接在操场中间就坐下不走了,或者完全就没出现在赛道上,那性质就完全不同了,挂科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
最后,心态很重要。我当时那种焦虑和恐慌,其实很多时候是因为信息不对称和自我设想。很多事情,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严苛”,但也绝不能掉以轻心。大学里的规则,很多时候是“明规则”和“潜规则”并存的。了解规则,并且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灵活变通”,才是关键。
所以,下次再遇到这种“乐跑”或者体测,我肯定会更认真一点,至少会尝试着去完成它。不仅仅是为了那点学分,更是为了自己的身体,为了那份“为自己负责”的态度。跑不跑得完,跑得多快,固然重要,但参与和坚持的过程,才是真正能沉淀下来的东西。别让那些“挂科”的担忧,成为你大学里不必要的负担。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