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说起英语衔接词,我脑子里第一个冒出来的词是“老朋友”。你懂的,就是那种像《老友记》里的乔伊、钱德勒、瑞秋他们,时不时跳出来,把一堆话给串起来,让你觉得“哦,原来是这样!”或者“噢,所以呢?”。我刚开始学英语那会儿,对这些词儿简直是又爱又恨。爱它,是因为用了它们,我的句子就不再是孤零零的单词堆,而是一条条顺畅的小溪;恨它,是因为有时候觉得自己舌头打结,死活也想不起那个最恰当的“however”或者“therefore”。
后来,我算是熬过来了。但你要是以为我从此就对这些小玩意儿免疫了,那可就大错特错了。恰恰相反,我越来越觉得,这些衔接词,不是什么死板的语法规则,而是你跟世界对话时,手里挥舞的灵巧的“工具箱”。就像你去逛菜市场,除了基本的菜刀,你还得有削皮刀、打蛋器,甚至一把好用的夹子,才能把一顿饭做得有滋有味。
想想看,我们说话,哪有那么多“Firstly, Secondly, Lastly”?更何况是英语,这语言本身就带点随性的劲儿。我有时候觉得,那些教我们“标准”使用衔接词的老师们,是不是没怎么真正跟老外聊过天?他们那些PPT上,一个接一个的“in addition”、“furthermore”、“moreover”,听起来都像是在参加学术研讨会,哪儿有半点生活的烟火气?
我更喜欢那种,在对话的间隙,或者在一篇文章的转折处,冒出来一个“you know”。它不是真的在问你知不知道,它是一种邀请,一种“咱们有共识吧”的试探,或者是一种“我接下来要说的,你大概懂”的潜台词。它让整个对话,或者写作,一下子就有了温度,有了人情味。
还有“like”,这个词真是个神奇的存在。它当然可以用作“像”,但更多时候,它是一个“填空词”,一个“呃…让我想想”的缓冲,或者干脆就是一种随意的引语,就像在说“大概是这样个意思”。“He was like, really angry, you know?” 这种说法,比“He was extremely angry”来得更鲜活,更像是你亲眼看到的场景。当然,如果你写一篇严肃的学术论文,那还是得悠着点用,否则老师会以为你刚从哪个街头采访回来。
我总觉得,很多时候,我们中国人学英语,太过拘泥于“对”。追求那些“最标准”、“最地道”的说法,结果反而把自己弄得很僵硬。而英语的魅力,恰恰就在于它的“灵活”。这些衔接词,就是这种灵活性的绝佳体现。
我最近在看一个美国的播客,主持人在讲一个他自己的经历。他犯了个错误,然后停顿了一下,说了句“Anyway”。这个“Anyway”,就像是一道岔路口,他知道自己在那儿说了个不怎么重要的枝节,但他要回到主线上来了。它不是“however”那种强烈的转折,也不是“therefore”那种因果关系,它就是一种“算了,说重点”的信号,非常自然,也非常有效。
还有,我特别喜欢“So”。在我们汉语里,“所以”总是显得有点正式,有点板正。但在英语里,这个“So”,它可以是“所以”,可以是“那么”,甚至可以是一种轻微的惊讶或者强调。比如,“So, you mean you're leaving?” 这个“So”,就带有一种“真的吗?情况是这样的吗?”的意味。在写作里,用得好的“So”,能让你的逻辑顺畅得不像话,又不会显得你是在“讲课”。
我常常会注意那些我欣赏的外国作家,或者是我觉得说话特别有意思的朋友,看他们是怎么用这些衔接词的。你会发现,他们不是把这些词当成“标配”,而是根据自己的情绪、语境,甚至是想要达到的某种效果,来“随心所欲”地使用。
我记得有个外国朋友,每次跟我解释一件事情,他都会加一句“Basically”。一开始我以为他觉得我脑子不行,老是需要“基本上”来总结。后来我才明白,他不是觉得我笨,而是他自己也觉得,他说的这些事情,用“基本上”来概括,是最省力、最直接的方式。这是一种分享,一种“我说得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剩下的细节,咱们以后再说”的默契。
我现在写英文邮件,或者写点东西,也越来越敢于尝试这种“不按常理出牌”的衔接词了。比如,我想表达一个对比,我不会死死抱着“on the other hand”。有时候,一个简单的“But”,或者一个“Still”,就足够了。特别是那个“Still”,它带有一种“即便如此”的韧劲,很有味道。
我发现,一个好的衔接词,就像是在说话的“空白处”添上了一抹色彩,或者是在两条线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它不是为了“证明”你懂语法,而是为了让你表达得更清晰、更生动、更有层次。
当然,我不是鼓励大家乱用。关键还是在于“理解”。理解它们在不同语境下的细微差别,理解它们能为你传递的情感和逻辑。当你的理解到位了,自然就能像那些我欣赏的人一样,把这些“老朋友”用出新花样来。
想想看,我们每个人说话,都有自己的“口头禅”,都有自己习惯的转折方式。英语的衔接词,也应该成为我们语言表达的“个性化”符号。别再把它们当成是必须填满的“语法洞”,把它们看成是你手里可以挥洒的“灵感笔触”吧。
现在,我看到那些“in conclusion”、“to sum up”的时候,总会觉得有点……嗯,怎么说呢?有点程式化。我会想,有没有更“我”一点的说法?也许,一个“Anyway, to wrap things up…”,或者干脆就是一个“So, that’s pretty much it.”,反而更能传达一种轻松、坦诚的态度。
我真的觉得,学习英语,与其说是在学习一套规则,不如说是在学习一种“表达的艺术”。而衔接词,恰恰是这门艺术里,最基础也最迷人的“颜料”。用得好,你的作品就能活色生香,活灵活现。用不好,那也只能是枯燥的“填空题”了。
所以,下次你看到那些“however”, “therefore”, “moreover”的时候,不妨也想想,有没有“you know”, “like”, “So”, “Anyway”, “Still”,或者其他什么更适合你当时心情和想表达的意思的“老朋友”来帮你呢?别怕尝试,毕竟,语言这东西,就是要“玩”起来,才有意思,对吧?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