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哈尔滨音乐学院是几本?这个问题,我听过太多次了。身边总有那么几个家长,问我孩子能不能考上,问我学校怎么样,最后都会绕回这个问题:“是几本啊?”
唉,你说这“几本”到底是个啥?好像就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标准似的。但我想说,哈尔滨音乐学院,它不是一本,不是二本,也不是一本线上的某个数字。它就是哈尔滨音乐学院,一个有它自己故事、有它自己灵魂的地方。
我认识一个姑娘,叫小雅。她家境不算特别好,但从小就痴迷音乐。家里人也不是音乐专业的,对她这“不务正业”多少有点儿意见。但她就是坚持,每天练琴练到手指起泡,手指甲磨得比谁都薄。她考哈尔滨音乐学院,不是为了那个“几本”,而是因为她听说那里有顶尖的声乐老师,有她一直想学的古典美声唱法。
她当时考的时候,网上那种“XX音乐学院多少分能上”的信息铺天盖地,但没有一个能真正打动她。她关注的是师资力量、教学水平、学校的氛围,还有那些能让她真正触碰到音乐生命力的东西。 她说,她想去一个能让她“发疯”的地方,一个能和她一样热爱音乐的人扎堆的地方。
结果呢?她考上了。而且考得还不错。现在她在哈尔滨音乐学院学得如鱼得水,经常去剧院听音乐会,自己也参加各种演出。我前几天在她朋友圈看到她发的排练视频,那种投入、那种激情,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她不是为了“几本”而学习,她是为自己的热爱而燃烧。
所以,这个问题,其实就问到了点子上,也问偏了点子上。如果你抱着“我得考个一本大学,以后找工作才好听”的心态去选择哈尔滨音乐学院,那你就选错了地方。 音乐学院,尤其是像哈尔滨音乐学院这样专业性极强的院校,它看的是你的天赋、你的努力、你对音乐的理解和热爱。
学校的“几本”划分,更多的是一个行政层面的定义,是很多年前根据高考录取批次划分出来的。 对于那些综合性大学来说,这个划分或许还有点意义,它能大致反映出学校的整体生源水平和社会认可度。但对于艺术类院校,尤其是音乐学院,这个“几本”的标签,真的就太片面了,甚至有些刻板印象。
哈尔滨音乐学院,它在全国的音乐教育界,是有它自己的一席之地的。想想看,那些从这里走出去的艺术家,他们有多少成为了活跃在国内外舞台上的演奏家、指挥家、歌唱家?他们的才华,他们的技艺,难道会因为学校在哪个“本”上就打折扣吗?才华这种东西,它不会看标签,它只认天赋和实力。
而且,现在的教育环境也在变化。很多艺术类院校,特别是名校,它们招收的学生,很多都是经过层层选拔,有真才实功底的。 他们的专业课分数,可能比很多一本大学的文化课分数还要高。这就更说明了,用“几本”来衡量艺术院校,是多么的不准确,甚至是误导。
我认识的一些业内人士,他们招人的时候,看的不是毕业证上的“几本”,而是作品集、面试时的表现、对音乐的理解,以及过往的比赛获奖经历。 一个从哈尔滨音乐学院毕业,但专业能力极强的学生,和一个从某个“一本”大学毕业,但对音乐一窍不通的学生,在他们眼中,孰轻孰重,一目了然。
有人可能会说,那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还是看重“名头”。我承认,社会上确实还有一部分人,对“几本”有着执念。但我想问,你希望你的孩子,是顶着一个“一本”的标签,却碌碌无为,还是在自己热爱的事业上,闪闪发光,哪怕只是“二本”出身?
我个人觉得,哈尔滨音乐学院,它更应该被看作是艺术类院校中的佼佼者,是音乐人才的摇篮。 它的专业设置,它的教学体系,都是围绕着音乐艺术本身展开的。在那里,你能接触到最前沿的音乐理论,最专业的演奏技巧,最深厚的艺术积淀。
我见过哈尔滨音乐学院的学生,他们的眼神里有光,他们的手指在键盘上跳跃时,仿佛带着生命;他们的歌声,能穿透灵魂。那种对艺术的敬畏,对美的追求,是你在其他很多地方很难感受到的。
所以,如果你问我哈尔滨音乐学院是几本,我会说:它不是用“几本”来定义的。它是用它培养出的每一个鲜活的音乐生命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如果你热爱音乐,如果你想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那么,不要被那些数字所迷惑。去了解它,去感受它,去为自己的梦想而奋斗。
那些“几本”的说法,有时候,只是我们自己给自己设下的心理障碍。真正的音乐殿堂,它只需要你的真心和才华。
就像小雅一样,她用自己的实力,证明了“几本”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她找到了那个能让她绽放的地方。而哈尔滨音乐学院,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它不需要用“几本”来给自己贴金,它的光芒,它对音乐的贡献,早就超越了那些冰冷的数字。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