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每年那个时候,空气里就弥漫着一种特别的味道,说不清是希望,还是,一种掺杂着焦虑的,跃跃欲试。我说的,当然是国考。而关于国考的评分标准,网上那些官方的、模棱两可的解释,就像是在一堆层层叠叠的迷雾中,努力地寻找一个模糊的轮廓。大家都在猜测,都在揣摩,生怕一个不小心,就踩进哪个雷区,然后,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分数,在那个神秘的“对照表”上,悄无声息地滑落。
我一直觉得,国考的评分标准,与其说是一个清晰的指南,不如说是一个高深莫测的剧本,我们这些考生,都是摸爬滚打的演员,尽心竭力地表演,却永远不知道那个看不见的导演,到底在期待什么。你说,这种感觉是不是很绝望?
就拿申论来说吧,那仿佛是一个无底洞。你写的东西,洋洋洒洒一大篇,引经据典,旁征博引,观点也鲜明,逻辑也严谨,自以为是天衣无缝了,结果呢?可能因为你用了个略显“花哨”的词语,或者,某个观点和主流的方向,偏差了那么一丁点儿,就被无情地打入冷宫。那种心情,就像是把一桌精心准备的满汉全席,端到人家跟前,人家尝了一口,淡淡地说一句:“味道不对。” 哎呀,那种扎心,真的是无处诉说。
我有个朋友,脑子特别灵光,写东西那叫一个快,而且总是能抓住“痒点”。他跟我聊过,说他从来不死抠那些字眼,反而是抓住那种时代的脉搏,社会的痛点,然后,用一种接地气的方式,把它给剖析出来。他说,关键在于“悟”。“悟”?我当时听了,差点没把手里的水杯给摔了。这不是在开玩笑吗?我们哪有时间去“悟”?我们就是一堆被训练出来的“机器”,按照指令把内容给填充进去。
反观另一些人,比如我这样的,就是那种“乖乖女”型的考生。我会一个字一个字地对照着题目要求来写,力求“精准”,绝不“僭越”。我会反复检查自己用词是否恰当,格式是否规范。结果呢?得分可能就是那种“中规中矩”。“中规中矩”,听起来好像不错,但在国考这个“僧多粥少”的战场上,往往意味着“没有亮点”。你想想,一群人都穿着差不多的“工装”,你怎么才能在人群中脱颖而出?难道靠你的“严谨”? 那不是在开玩笑吗?**
听说,里面有一个评分点叫做“结构”。这“结构”到底是什么?是按照“总-分-总”来写,就算结构好了?还是,你需要用一些“巧妙”的过渡,让文章读起来像行云流水?我曾见过那种写得特别“漂亮”的文章,段落之间衔接得天衣无缝,每个小观点都像是为下一个“铺路”。我当时就想,这得花多少心思?而且,这种“漂亮”,是不是已经脱离了内容本身,变成一种形式主义了?这“对照表”上的“结构”,到底是在考察我们的逻辑思维,还是在考察我们的“写作文”技巧?**
还有那个“语言”。你说,语言难道不就是把意思表达清楚就行了?为什么要强调“准确”、“精炼”、“生动”? 难道,那些“高大上”的词语,就一定能换来高分?我见过有人写申论,简直就是一本“成语词典”,每个句子里都塞满了不常见的词。你说,这样会不会显得“用力过猛”? 或者,会不会让阅卷老师觉得你在“炫技”?结果,分数可能还不如那些用最简单、最直接的语言,把问题说透的人。这“对照表”里的“语言”,究竟是在看你的“词汇量”,还是在看你的“沟通能力”?
最让我感到头疼的,是那个“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这个“贯彻”,怎么“贯彻”?是要把官方的文件,背得滚瓜烂熟,然后缝缝补补地塞进去?还是,需要你消化之后,用一种自然的方式,渗透到你的观点里?我总觉得,这种考察,最容易变成一种“政治正确”的标签。只要你贴上了这个标签,分数就有保障了。 但,这样的写作,还有什么灵魂可言? 它就变成了一种“应试”,一种“背诵”。我宁愿相信,一个真正有思考、有担当的人,即使不说那些“标准”的话,也能从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感。**
所以,我一直觉得,那个“国考评分标准对照表”,更像是一个“传说”。大家都在讨论它,分析它,试图找到它的规律。 但,事实可能是,它的存在,更多的是在给我们一个“心理锚点”。它告诉我们,有那么一个评价体系,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尽我们所能,去“达标”。至于“达标”到什么程度,什么标准才算最好,那个“对照表”,或许只是一种“参考”。真正的高分,还是来自于你那份*“*与众不同”,那份*“*真诚”,还有那份“对世界的洞察”。 而这些,是任何“对照表”都无法*完全概括的。 所以,与其盯着那张“*迷雾”,不如专注于提升自己的真才实学,用最真诚的心,去书写,去表达。也许,那才是真正的“通关秘籍”。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