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我记得,那是高二的英语课。阳光透过教室窗户,洒在课本上,也洒在我昏昏欲睡的脸上。说实话,我对英语的热情,大概只剩下背单词的痛苦了。老师是个中年女人,戴着一副老气的眼镜,声音平和,但总让我觉得缺乏点“激情”。她讲的是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经典的开场白:“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好像每一个学英语的人都背过,烂熟于心。
可我,真的,一点感觉都没有。
那种死记硬背的方式,让我痛苦不堪。我讨厌这种感觉,就像被困在一个巨大的牢笼里,四周都是冰冷的金属。我的大脑里,似乎住着一个叛逆的小孩,他总是拒绝屈服,想要挣脱这些条条框框。
那节课,我不知道自己到底听进去了多少。也许,只是听到了“Hamlet”,“Denmark”,还有“ghost”。我的视线游离在窗外,看着飞舞的柳絮,想象着自己能像它们一样自由,无拘无束。
“What a piece of work is a man! How noble in reason! How infinite in faculty!” 老师的声音拉回了我的思绪。我抬头,看见她的眼睛里,闪着一丝微弱的光芒。她似乎真的喜欢莎士比亚,喜欢用英语解读这悲剧故事,喜欢讲述人性的复杂。
我努力集中精神。她开始讲解这段话的意思,我开始尝试理解,翻译。虽然磕磕绊绊,但我觉得……有点意思。
她讲到了哈姆雷特的迷茫,讲到了对人生的思考,讲到了权力的斗争,还有爱情的背叛。我突然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段英语,而是一个故事,一个关于人类自身的故事。
原来,英文课也可以这样讲。
之前的英语课,好像都是为了考试,为了分数,为了应付。那些枯燥的语法,那些生硬的单词,都让我觉得索然无味。而现在,我仿佛看到了另一个世界。
我尝试着改变,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思考,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我开始想象,如果我就是哈姆雷特,我会怎么做?我会选择“to be”还是“not to be”?
那一刻,我好像突然明白了什么。
英语,不只是一个工具,也不仅仅是一门学科,而是一种语言,一种沟通的桥梁,一种了解世界的途径。通过英语,我可以接触到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思想,甚至不同的情感。
然后,我开始尝试去表达自己。
一开始,我说的磕磕绊绊,语法错误也很多。但我不再害怕,因为我知道,英语是一种交流的工具,而不是完美的工具。
后来,我渐渐习惯了用英语思考,用英语写日记,用英语和朋友聊天。虽然有时候会闹出笑话,但我觉得很开心,因为我知道,我在进步。
我的英语水平并没有突飞猛进,但我对英语的态度,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不再把它当成一种负担,而是当成一种乐趣,一种探索世界的工具。
我开始喜欢课堂讨论,积极发言。老师的眼神里,也多了一份赞许。
现在回想起来,那节课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莎士比亚的台词,也许在很多人的眼里,都显得陈旧而无趣。但对我来说,那节课却是一场启蒙,一场唤醒我对英语的热情的旅程。
它像一颗种子,种在了我的心里。
那些个“to be or not to be”的句子,成为了我人生路上反复咀嚼的哲思。
直到现在,我还记得那节课的阳光,记得老师的眼镜,记得莎士比亚。
以及,记得那颗在心中萌芽的,对英语的热爱。这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真的。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