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这玩意儿,英语词数计数器,听着特朴实,好像就是个工具,个数儿的。但你说,有时候,它又能折腾出点儿意思来,不是吗? 我自己写文章,写到最后,总得瞟一眼那个数字。 有时候,它像个秤砣,压得你喘不过气,想着“天呐,才这点儿”,有时候呢,它又像个奖杯,晃着你“嘿,不错嘛,够了!”。 这个过程,挺微妙的。
你知道吗,写东西,尤其是写英文,一开始目标明确,就是把意思表达清楚,流畅。 可一旦你写着写着,就入了神,脑子里那股劲儿上来了,词儿一个接一个地冒,句子也跟着蜿蜒曲折,这时候,你就忘了什么计数器,什么字数限制。 感觉就是,你跟那个词语的世界在对话,你投进去什么,它就反馈你什么,有时候是灵感的火花,有时候是一团乱麻,但总归是活生生的,不是死数据。
我记得有一次,为了参加一个写作比赛,要求是1500字。 我当时信心满满,觉得这点儿字,小意思。 结果,写着写着,感觉思如泉涌,我越写越嗨,越写越停不下来。 脑子里那些想法,一层层地剥开,一层层地铺陈,我感觉自己进入了一种“心流”状态,完全沉浸在文字里,根本顾不上时间,也顾不上那个该死的计数器。 等我写完,一看,天呐,2000多字! 那个时候,我既有点儿欣喜,又有点儿懊恼。 欣喜是因为我把想说的都说了,而且感觉写得很充实;懊恼是因为我超标了,而且我甚至不知道是怎么超的。
那个时候,我就觉得,词数计数器,它是个实用的东西,没错。 比如你写论文,写报告,有字数要求,它能帮你掐着数,不让你跑偏。 可是,它也容易让你变得“功利”。 你会为了凑字数,硬生生地加一些不必要的形容词,或者把一个简单的道理说得绕来绕去。 反过来,你又会因为怕超标,而把很多想表达的,想深入的东西,硬生生地给“阉割”掉,弄得半生不熟的,读者看了也觉得不过瘾。
其实,写作这事儿,最核心的,是你有没有想说的,有没有值得说的。 如果你脑子里有货,有真情实感,有独特的见解,那字数,它真的不是什么大问题。 它们会自然地流淌出来,而且,往往是你想要的那种感觉。 就像是你在一个美丽的湖边散步,你看什么都顺眼,怎么走都舒服,你也不会去数你走了多少步。
我总觉得,那个词数计数器,它更像是一个“提示”。 它提醒你,你目前的表达程度,是否达到了你预期的效果。 如果你写了500字,而你想表达一个复杂的主题,你可能就需要反思,是不是我抓不住重点,是不是我表达得太含糊了? 反过来,如果你写了2000字,而你的意思很简单,那可能就是你在“废话文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了。
而且,这个“数”,也是有学问的。 英文的“word”,有时候包含很多意思。 你说一个“go”,就是一个词;你说一个“going”,也是一个词。 还有那些冠词,介词,它们虽然短,但也是词。 所以,当你看到那个数字跳动的时候,你也要知道,它背后代表的是多少个“单位”的思考和表达。
我最讨厌的,就是那种为了字数,故意加很多“大词”、“生词”,结果把文章弄得晦涩难懂,让人看了头疼。 好像他写了多少多少个“难词”,他就有多么有学问似的。 呸! 那是欺负人! 好的文章,应该是清晰的,是有力量的,是能打动人的,而不是堆砌辞藻的“文字垃圾”。
所以,我觉得,对待这个“英语词数计数器”,应该是一种“亦敌亦友”的关系。 它是个帮手,能帮你把控方向,也能让你看到自己的“产出”;但它又是个“魔咒”,容易让你失去自我,变得功利和盲目。 关键还是在于我们自己,能不能在它的“提示”下,保持清醒,始终把“表达”和“思考”放在第一位,而不是把那个冰冷的数字,当成衡量一切的标准。
写到这里,我突然有点儿想试试,如果我用那个计数器,一点点地去控制我的表达,会不会写出一种截然不同的感觉? 也许会很“精炼”,很“高效”,但会不会也少了那么点儿“人味儿”? 这种“人味儿”,有时候就是那些不经意的停顿,那些突然冒出来的比喻,那些带点儿情绪的句子,它们让文字变得鲜活,变得有温度,不是吗?
所以,与其去纠结那个数字,不如去享受那个“写”的过程。 让你的思想自由地奔跑,让你的语言去追逐那些奔跑的思想。 至于字数,它会来的,也会去的,就像湖边的风,吹过,留下痕迹,然后继续向前。 而你,只是那个在湖边写字的人,用你自己的节奏,留下你的故事。 这个计数器,就让它在一旁默默地看着吧,它只需要知道,这里,有一个人,在认真地,用文字,和你说话。
最后,我还是忍不住要说,有时候,那个计数器跳到我想要的数量的时候,那种满足感,确实是蛮实在的。 就像是你努力耕耘了一片田,最后看到沉甸甸的收成。 这种成就感,是无法否认的。 所以,我们不能完全排斥它,而是要学会驾驭它,让它成为你写作路上的一个“路标”,而不是一个“枷锁”。 明白了吗? 嘿嘿,我感觉,我又有点儿说多了,这下,估计那个计数器又要“哔哔”响了。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