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北京
北京
上海
广州
天津
首页 》 又快到那个时候了。
又快到那个时候了。
0人回答
10人浏览
0人赞
发布时间:2025-08-28 13:21:35
188****3100
2025-08-28 13:21:35

空气里开始弥漫着一种熟悉的味道,不是粉笔灰,也不是午后食堂的饭菜香,而是一种混杂着打印机油墨、陈年档案纸张和若有若无焦虑气息的味道。没错,2025年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的幽灵,已经开始在各个办公室、各个教师群里游荡了。

你别不信。你看,隔壁办公室的李老师,那个平时连PPT都懒得做动画效果的老将,最近也开始抱着一本《教育信息化2.0应用指南》啃得津津有味。走廊里,年轻老师们的对话,也悄悄从“周末去哪儿玩”变成了“你的课题开题报告写得怎么样了?”、“那个市级的公开课,你报名了吗?”

一切的一切,都在为一个目标服务。一个让你又爱又恨、魂牵梦绕的目标——职称。

说真的,这玩意儿就像一场大型的、周期性的“闯关游戏”。每隔几年,系统就会提示你:“尊敬的玩家,新的副本已开启,请尽快集齐材料,兑换更高等级的装备。”而我们,就是那些一边吐槽着游戏机制不合理,一边又熬着夜、掉着头发,疯狂刷怪、做任务的玩家。

今年的副本,据说难度又升级了。

风声吹得最紧的,是师德师风这一块。以前,这东西更像是一个“前置条件”,一张盖了章的表格,一句“无违纪违规行为”的证明,基本就过去了。但现在,它成了一门“显学”,甚至有点“玄学”的味道。怎么证明你的师德师风“优秀”?靠学生无记名投票?拜托,那不就成了“谁最会讨好学生”大赛了吗?靠家长评议?天哪,光是想象一下那个场面,我就头皮发麻。最后,大概率还是会落到一些可量化的指标上——你组织了多少次家访,写了多少篇德育案例,参加了多少次“红色教育”活动。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师德材料军备竞赛”又将拉开序幕。那些原本发自内心的关爱,都可能被异化成需要拍照、存档、写成报告的“工作痕迹”。

这难道不可悲吗?一个好老师的温度,最后却要用一沓A4纸的厚度来衡量。

然后,是永远的重头戏——教学实绩。这四个字,曾经是那么的纯粹,就是看你的学生成绩。简单,粗暴,但也直接。可现在不行了,现在讲的是“五育并举”,是“核心素养”。分数,成了一个有点敏感、甚至有点“政治不正确”的词。那么,怎么体现你的实绩?

于是,各种花样翻新的“表演”应运而生。

你得有公开课。不是那种常态化的、给同事们看的随堂课,而是那种精心打磨、反复排练、恨不得连学生哪个时间点举手提问都设计好的“表演式”教学。一节课,背后是一个团队几十个日夜的付出。灯光、音响、多媒体,一切都为了呈现出最完美的效果。课是上得精彩绝伦,可这跟我们日常的教学,到底有多大关系?那些坐在后排的评委们,看到的究竟是一个真实的课堂,还是一个绚丽的教学“盆景”?

你还得有各种获奖证书。什么教学设计大赛、微课比赛、信息化教学能手……名目繁多,让人眼花缭乱。很多时候,我们不是为了提升教学去比赛,而是为了那张金灿灿的证书,去硬着头皮研究比赛规则,揣摩评委喜好。教学本身,反而成了次要的。

最让人哭笑不得的,是所谓的“教学成果”。你带的学生参加机器人大赛拿了奖,这算成果。你指导的学生在艺术节上表演了节目,这也算成果。你辅导的学生在作文竞赛中获奖,更是硬核成果。这一切,都无可厚厚。但问题是,这些“成果”往往集中在少数有天赋、有资源的学生身上。而我们更多的精力,其实是花在了那些默默无闻、需要我们用爱心和耐心去一点点“拱”起来的普通孩子身上。他们的进步,哪怕只是从“不及格”到“及格”,那种成就感,是任何奖状都无法替代的。可惜,这种润物细无声的付出,在评审材料里,轻飘飘的,几乎找不到落脚点。

最后,我们来聊聊那个让无数一线教师闻之色变的“大魔王”——教研科研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当中小学老师,也必须得像大学教授一样,搞课题、发论文了。我不是说教研不好,一个老师停止了思考和研究,那他的职业生命也就走到了尽头。问题在于,我们的“教研”正在走向一个奇怪的方向。

一个所谓的“省级课题”,往往需要耗费数年的时间和精力。可我们真有那么多“问题”需要“研究”吗?很多时候,所谓的课题,不过是把一些早已存在的教育理论,用新的话术包装一遍,再找一些“样本校”做一些不痛不痒的“实践”,最后得出一个“意料之中”的结论。整个过程,充满了形式主义的疲惫感。而真正来自教学一线的、鲜活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却因为“不够高大上”、“缺乏理论深度”,而难以立项。

还有论文。C刊、核心,这些冰冷的词汇,像一座座大山,压在普通老师心头。一个在乡村学校,每天要上五六节课,还要承担各种杂务的老师,你让他去跟那些大城市名校里有专门团队、有充足时间的老师去拼论文数量和质量?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不公。

于是,荒诞的景象出现了。我们一边在课堂上教孩子们要诚实、要脚踏实地,一边又在职称的压力下,默认甚至参与着论文代写、课题挂名的灰色产业链。

2025年的职称评审,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这个行业所有的光鲜与不堪、理想与苟且。

我有时候会想,我们到底在为什么而评职称?为了那几百块的工资涨幅?为了那个听起来更体面的头衔?还是为了在一次次的自我证明中,获得一种虚幻的安全感?

或许,都有吧。

但夜深人静,当我批改完最后一本作业,关掉电脑,那种被材料和指标掏空的感觉涌上来时,我总会想起一些别的瞬间。想起那个内向的孩子,第一次在我的鼓励下,敢在全班同学面前朗读课文时,那涨得通红却闪着光的脸庞。想起毕业多年的学生,在教师节发来的那条长长的短信,细数着当年课堂上的点点滴滴。想起在一次失败的公开课后,一个同事拍着我的肩膀说:“别灰心,你那个导入设计得特别好,我回头也学学。”

这些瞬间,才是支撑着我日复一日站上讲台的,真正的“职称”。

它无法量化,无法归档,无法呈报给任何一个评审委员会。但它沉甸甸地,刻在我的心里。

2025年的评审大战,号角已经吹响。我知道,我依然会像往年一样,投入这场身不由己的战斗。我会去整理那些繁琐的材料,会去打磨那节需要“表演”的公开课,会去为了那个课题报告而搜肠刮肚。

因为,身在其中,别无选择。

但我会在心里给自己留一个角落。那个角落里,没有指标,没有分数,没有论文,只有孩子们的眼睛,和最初站上讲台时,那个有点紧张、有点兴奋,一心只想当个好老师的自己。

也许,这才是我们在这场“游戏”里,唯一能为自己守住的,最重要的东西。

相关问答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