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我跟你说真的,太容易了。
我知道这话一说出来,肯定一堆人想拿板砖拍我。什么“我从小学背到博士还没搞明白”、“语法比高数还头疼”、“看见老外就舌头打结”……这些苦,我都懂。我全经历过。但正因为我从那个泥潭里爬出来了,我才敢站在这里,敲下这几个字:英 文 很 容 易。
它之所以看起来那么“难”,是因为我们从一开始,就把劲儿使错了地方。彻头彻尾的,南辕北辙。
我们是怎么学英语的?你回忆一下。是不是从一个个孤零零的单词开始?Apple, banana, cat, dog。然后是万恶之源——语法。主谓宾、定状补,过去分词、现在完成时,虚拟语气要是能让你产生幻觉那才叫学到位了。我们把英语当成一门……学科。一门需要严谨推导、需要背诵公式、需要像解剖青蛙一样拆解得支离破碎的科学。
这简直是天底下最大的笑话。
语言,它首先是个工具,是个技能,跟骑自行车、游泳、用筷子吃饭没什么本质区别。你想想,你学骑自行车的时候,是先去啃一本《自行车动力学与人体工程学》吗?你会先去研究链条的传动比和车架的黄金分割角吗?
不会的。你只会把车推出去,跨上去,然后摔个狗吃屎。再爬起来,再摔。摔着摔着,不知道哪个瞬间,你身体的肌肉就替你的大脑记住了那个平衡感。你甚至都说不清楚那个感觉是什么,但你就是会了。
英语,一模一样。
我们最大的问题,就是把英语供起来了。把它当成了博物馆里贴着“请勿触摸”标签的青花瓷,只可远观,生怕碰碎了,说错了,丢人。我们花了无数时间去“学习”它,却吝于去“使用”它。
你背了三千个单词,能干嘛?考试的时候多个选择题的胜算?你把所有时态的用法倒背如流,又怎样?真到了跟人说话的时候,你大脑里是不是还在飞速运转:“他刚才问的是过去的事,我应该用一般过去时,动词要变成过去式,不对,他话里有个for a long time,是不是该用现在完成时……”
等你这套CPU密集型的运算跑完,人家早跟你say goodbye了。
真正的突破口,不在书本里,不在课堂上,而在你那颗被“标准答案”禁锢了太久,渴望犯错的心,和你那张怕丢人的嘴。就一个字:用。
两个字:乱用。
三个字:不要脸。
我当年英语的所谓“开窍”,跟任何一个老师都没关系。是靠打《魔兽世界》北美服务器。那时候哪有什么正经汉化,任务说明、玩家交流,全都是英文。我想下个副本,怎么办?我总得在公会频道里喊吧?我不知道“副本”怎么说,但我知道“洞”是cave,“一起”是together。于是我就敲:we go cave together? kill boss? need tank!
语法对吗?狗屁不通。有老外笑我吗?可能有。但我压根不在乎。因为我组到队了,我打过boss了,我拿到装备了。我的目的达到了。那个瞬间,英语对我来说,就从一个遥远山巅上的女神,变成了一把能帮我砸开核桃的锤子。它好不好看不重要,管用就行。
后来我发现,那些老外压根不关心你的语法完不完整,你的发音标不标准。他们能听懂你的意思,交流就能继续。反而是我们自己,心里那个“英语警察”总在给自己开罚单。“哎呀这个词用错了”、“哎呀这个s没加”、“哎呀发音太中式了,丢死人了”。
丢人? 你在自己的脑子里演了一整部莎士比亚悲剧,其实在别人眼里,可能就是一阵风刮过,啥都没留下。把这层心理包袱扔掉,是把英语变容易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然后就是制造沉浸感。别跟我说你没钱出国,没那个环境。现在这个时代,只要你想,随时随地都能把自己扔进英语的海洋里。
把你的手机、电脑系统语言全换成英文。一开始会很难受,找不到设置,看不懂菜单。没关系,连蒙带猜,用翻译软件查,一个星期你就习惯了。你每天摸得最多的东西,都在逼着你用英语思考。
看美剧、英剧、电影。求你了,把中文字幕关掉。第一遍,开英文字幕,看懂多少算多少,别暂停,别纠结。你就当听个响,感受那个语流。一部电影,你用中文字幕看一遍就过去了,但你用英文字幕看三遍,听力绝对有质的飞跃。里面的很多地道表达,比如"You betcha" "No kidding" "I'm down",书上根本学不到,但你在那个情境里,一下子就懂了,而且永远忘不掉。这就是语感。
语感这东西,玄之又玄,但它就是真实存在的。它不是靠规则堆砌起来的,而是靠无数次的“输入-反馈”循环,在你大脑里刻下的痕迹。就像你听到一句中文“内个”,你脑子里自动就知道后面要接什么,根本不需要语法分析。英语也一样。当你的输入量足够大,你的大脑就会开始自己总结规律,形成一种直觉。到时候,你说出一句话,不是因为你想起了“主谓宾”,而是因为你“感觉”就应该这么说。
这,才是学会一门语言的真正状态。
别再迷信那些“一个月速成”、“看懂所有语法”的鬼话了。也别再把背单词当成唯一圣经。单词重要吗?重要。但不是孤立地背。你在游戏里学到的"Heal"(治疗),在美剧里听到的"Awesome"(太棒了),在说明书里看到的"Caution"(小心),比你单词书上背一百遍“abandon”都记得牢。因为它们有场景,有画面,有情感。
把它彻底工具化,生活化。
你想看懂最新的科技新闻,那就去啃The Verge;你想追你喜欢的明星,那就去刷他的Twitter和Instagram;你想学习某个编程语言,那就去看官方的英文文档;你喜欢玩游戏,那就去看国外主播的直播……把英语和你真正热爱的东西绑定在一起。这样一来,学英语就不再是“任务”,而是你为了获得快乐必须跨过的一道坎。你的动力会呈指数级增长。
所谓的“难”,不过是缺少一个非做不可的理由,和一层比城墙还厚的脸皮罢了。
别去追求什么地道的伦敦腔、圆润的加州音。你生在中国,有点口音怎么了?印度人的口音那么重,耽误他们当CEO了吗?法国人的英语说得像唱歌,影响他们搞浪漫了吗?语言的本质是沟通,不是表演。能让对方清晰地get到你的意思,你就已经成功了90%了。剩下的10%,是锦上添花,在你已经能熟练“使用”这门工具之后,再去慢慢打磨的。
所以,忘掉那些让你头疼的规则吧。去听,去看,去说,去犯错,去被嘲笑,然后继续说。把英语从神坛上拽下来,让它成为你生活里的一双跑鞋,一件T恤,一个顺手的扳手。
你会发现,当你不再害怕它,开始真正拥抱它、使用它、甚至“糟蹋”它的时候。
它,真的很容易。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