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体测多少分可以毕业?”——每次看到这个题目,我心头都会泛起一阵难以名状的酸楚和无奈。这绝不是一道简单的算术题,它背后压着多少年轻人的青春焦虑,多少临近毕业的焦灼不甘。那不是冰冷的数字,那是活生生的血肉,是被一根无形绳索勒住脖子的窒息感。
你以为那只是几项简单的体育项目?跑个步,跳个远,做几个仰卧起坐?呵呵,如果真是那样,这个话题就不会像一块沉甸甸的石头,压得无数大学生喘不过气了。它,是悬在每个大学生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我至今还记得,大四那年冬天,校园里弥漫着一股异样的紧张。考研的、找工作的、写论文的,人人都在为自己的前途搏命。然而,还有一群人,他们目光呆滞,双腿灌铅,每天清晨或傍晚,在塑胶跑道上机械地奔跑,像上了发条的旧玩具,吱呀作响。他们嘴里喘着粗气,眼睛却时不时瞥向手机屏幕——计算着心率,计算着跑过的公里数,更计算着,离那个及格线,还有多远。
有一个室友,平日里除了键盘敲击声和偶尔的方便面味儿,你很难察觉他的存在。典型的技术宅,从不运动,也鲜少出门。可到了大四,为了体测,他像是突然魔怔了。每天五公里,雷打不动。一开始,他只能跑个两三圈就趴在地上,脸色惨白,喉咙里发出垂死挣扎般的嘶吼。后来,他学会了“技巧”:在肺部快要炸裂的时候,他会放慢脚步,弯下腰,用手撑着膝盖,大口喘气,然后,等稍微缓过来一点,再继续拖着身体往前挪。他告诉我,他梦里都在跑步,梦里都在被那该死的八百米或一千米追赶。那种精神摧残,远比身体的劳累更甚。因为,一旦不达标,他就拿不到毕业证,他所有的努力,所有的代码,所有的不眠之夜,都可能付诸东流。这让他感到一种深层的、根植于骨髓的恐惧。
为什么会这样?我们的教育,从小到大,把“分数”奉为圭臬。智育是分数,德育是分数,如今,连体育也得是分数。而且,这体育分数,还一竿子打到底,成了毕业的硬性门槛。你可能学富五车,写得一手好文章,解得了复杂方程,甚至在国际比赛中为校争光,但如果你的体测成绩没达标,抱歉,对不起,你可能就得延迟毕业,或者,更惨烈点,直接拿不到证。这听起来是不是有些荒诞不经?一纸文凭,何其重要,它承载了一个人十几年寒窗苦读的汗水,是一个人走向社会的敲门砖。可现在,它却可以被一个跑不动的肺,或者拉不起的引体向上所轻易扼杀。
当然,我知道设立体测的初衷是好的,是为了提高大学生体质,是为了让大家不再沉迷于宿舍和游戏,多到阳光下活动。教育部的文件里,字字句句都写满了对青年一代健康体魄的殷切期盼。谁不希望自己身体棒棒的呢?谁不希望国家未来栋梁们都能精气神十足呢?然而,现实往往是,好的愿景在执行层面却变成了南辕北辙的枷锁。当体测成为一种强制性指标,而非一种自发性追求时,它的意义就被彻底扭曲了。
我们看到的是什么?为了通过测试,很多人选择了突击训练。平时不锻炼,临近考试了,才玩命冲刺。有人跑一千米跑到虚脱进了医务室,有人为了练引体向上把手掌磨出血泡,有人为了增加肺活量甚至尝试了各种偏方。这种功利性的运动,带来的到底是健康,还是对身体的过度消耗甚至潜在伤害?我曾亲眼见到一个平时滴酒不沾的哥们,为了在体测前“甩脂”,硬生生把自己的身体练到脱水,结果体测没过多久,就大病了一场。这难道就是我们想要的“健康体魄”?这种应试教育的思维,连体育都不放过,简直让人哭笑不得。
更让人不解的是,体测的标准往往是一刀切的。男生一千米,女生八百米;男生引体向上,女生仰卧起坐。体型差异、天赋差异、生长环境差异,这些巨大的个体差异,在冰冷的标准面前,仿佛都不值一提。一个从小缺乏锻炼、身体条件相对较弱的学生,即便他再努力,也很难在短短几年内达到一个从小就爱运动、身体素质拔尖的学生水平。这公平吗?这合理吗?难道一个身体协调性差一点、爆发力弱一点的学生,就注定要被这个社会淘汰吗?我认识一个胖乎乎的女孩,她学习成绩优异,人也开朗善良,可就是体测的八百米,年年成为她的梦魇。每次跑完,她都会在终点线瘫倒,哭得撕心裂肺。那种无助和绝望,是真正经历过的人才能懂的。她不努力吗?她比任何人都努力,为了体测,她连饭都少吃了,可就是天赋有限,体质基础差。
大学的意义是什么?在我看来,它是一个塑造人格、拓展视野、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熔炉。它的核心,应该是知识的探索和能力的提升。体育固然重要,它是构成健全人格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将其提升到与专业课同等,甚至超越专业能力的地位,成为毕业的刚性条件,这是否有些本末倒置?我们是否应该反思,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培养一批体测机器,还是培养一群有思想、有能力、有担当的全面发展的人?
或许,真正有效的做法,应该是把体育融入日常,变成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大学里,能否提供更多样化的体育课程选择?能否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运动项目并长期坚持?能否不再以冰冷的分数来衡量,而是以参与度、进步幅度、以及对运动的热爱程度来评估?比如,让学生自选一项体育运动,坚持一学期,并记录过程;或者,组织更多趣味性、团队性的体育活动,让大家在乐趣中锻炼,而非在压力下挣扎。
体测多少分可以毕业?这个问题的答案,不应该仅仅是一个及格线。它更应该是一个契机,让我们重新审视教育的根本目标,重新思考健康的真正含义。它不该成为一道人为的鸿沟,阻碍一个有为青年走向社会。它应该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教育体系中那些有待商榷、亟待改进的地方。否则,这根悬着的绳索,只会继续勒紧无数年轻人的脖子,让他们在毕业的最后关头,品尝到一种不该有的苦涩和绝望。而这,绝非我们任何人乐意见到的。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