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那年高考,我差点儿就去了合肥。说实话,要不是志愿滑档,现在可能就是 “皖豫名校联盟” 的一份子了。这联盟,我可太有发言权了,当年为了它,没少研究。
说起这个联盟,最初的印象就是“强强联合”,几个安徽、河南的顶尖高中抱团取暖,共享资源,一起搞竞赛,一起搞科研,听说还一起研究高考方向。那时候,我们这些小镇做题家,仰望的就是这些“超级中学”。好像进了这些学校,就一只脚踏进了985、211的大门。
不过,后来我发现,事情没那么简单。
我一个表哥,当年千辛万苦考进了联盟里的一所安徽名校。他兴冲冲地去了,结果没过多久就跟我抱怨,说压力太大,内卷严重。学校里,到处都是刷题狂魔,老师们也是一天到晚抓学习,好像除了高考,人生就没有别的意义了。表哥本来挺活泼的一个人,硬生生被压抑得沉默寡言。
他跟我说,他们学校经常跟联盟里的其他学校搞联考,排名次。考得好的,老师表扬,同学羡慕;考得差的,不仅要被老师训,还要被同学暗地里嘲笑。他说,那种感觉,就像是每天都在战场上,周围都是敌人。
那时候我就想,这联盟,真的是为了学生好吗?还是为了学校的升学率,为了争夺名声?
当然,我不是全盘否定这个联盟。客观地说,联盟学校的师资力量,教学水平,肯定是比普通学校要强很多的。他们能请到更好的老师,能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能创造更好的学习氛围。对于那些有天赋、有毅力、抗压能力强的学生来说,进了这样的学校,确实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问题是,并不是所有学生都适合这种“高压模式”。有些学生,他们可能更需要的是宽松的环境,更需要的是鼓励和引导,而不是一味地鞭策和竞争。
我后来也认识了一些联盟学校的学生,他们有的很优秀,考上了清华北大,前途一片光明;但也有的,虽然成绩不错,但心理压力很大,甚至出现了抑郁倾向。
我记得有一个女孩,她跟我说,她从小就是学霸,一路顺风顺水。考进联盟学校后,她发现自己不再是“最优秀”的那个了,周围都是比她更聪明,更努力的人。她开始焦虑,失眠,甚至出现了厌学情绪。
她说,她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学习,也不知道自己将来想做什么。她只是觉得,自己必须考上好大学,才能对得起父母的期望,才能不辜负自己的努力。
听到她的话,我心里挺难受的。我想,这大概就是“内卷”的代价吧。
“皖豫名校联盟”,它确实创造了很多“高考神话”,培养了很多优秀人才。但同时,它也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加剧了教育的内卷。
所以,我觉得,教育的目的,不应该是只为了培养“考试机器”,更应该是为了培养健全的人格,为了让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和价值,为了让他们成为有独立思考能力,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一个好的学校,不应该只是追求升学率,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话说回来,即使当年进了联盟学校,我也不一定能适应那种生活。也许,现在这样,也挺好的。
我现在在一家小公司上班,做着一份平凡的工作。虽然没有大富大贵,但也挺自由自在的。我会利用业余时间,看看书,写写东西,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
我觉得,人生有很多种可能,不一定非要考上名牌大学,才能获得成功。重要的是,要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并且为之努力奋斗。
“皖豫名校联盟”,它只是人生中的一个选择,而不是唯一的出路。
对于那些正在为高考奋斗的学弟学妹们,我想说,努力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保持一颗平常心,要相信自己,要找到自己的价值。
不要被“内卷”裹挟,不要迷失自我。
记住,你的人生,是由你自己来定义的。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