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从小,我们就泡在英语里。什么“How are you?” “I’m fine, thank you, and you?” 机械重复,毫无意义。考试要考,升学要看,工作...更不用说了,好像英文好就是万能金钥匙,能打开所有大门。但问题是,打开之后呢?里面空空如也,或者说,装的都是别人塞给你的东西,不是你真正想要的。
记得大学时候,疯狂背单词。拿着厚厚的词汇书,一个个啃,A开头,B开头,恨不得把所有生僻词都塞进脑子里。结果呢?考试是能应付了,但一和老外交流,立马露馅。那些精心背诵的“学霸词汇”,根本用不上!人家说的是口语化的表达,是俚语,是文化背景下的语境,是你课本上根本学不到的东西。然后,你就只能尴尬地笑笑,说着蹩脚的“Uh…I…I don’t know.”
更让人无语的是,有些所谓的“英语好”的标准,简直就是莫名其妙。发音要标准,语法要完美,最好能像BBC播音员一样字正腔圆。可语言,难道不就是用来交流的吗?只要能表达清楚意思,磕磕巴巴又有什么关系?非要追求完美,反而束缚了表达的欲望,让人畏首畏尾,不敢开口。
我见过太多人,为了练口语,报各种培训班,花大价钱请外教。结果呢?学了一堆花里胡哨的技巧,什么“三明治原则”、“STAR法则”,说得头头是道,但一到实际应用,立马瘫痪。因为他们学的不是语言,而是一种表演。一种为了迎合某种标准,而刻意模仿的表演。
我曾经天真地以为,学会了英语,就能看到更广阔的世界,就能了解不同的文化。但现实是,很多人学会了英语,只是为了更好地内卷。为了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为了升职加薪,为了在朋友圈里炫耀自己的“国际范儿”。 真正的文化交流呢?思想的碰撞呢?好像都被淹没在了无休止的考试和竞争中。
我喜欢看英文电影,喜欢听英文歌。但不是为了“提高英语水平”,而是因为它们能给我带来情感上的共鸣。一部触动人心的电影,一首旋律优美的歌曲,哪怕我听不懂每一个单词,也能感受到其中的力量。这才是语言的魅力所在,不是吗?
最近几年,AI翻译越来越强大,很多时候,直接用中文交流,也能无障碍沟通。这让我开始反思,我们到底为什么要学英语?是为了更好地了解世界,还是为了被世界所定义?是为了真正地交流,还是为了无意义的内卷?
也许,我们应该重新审视“英语”的意义。不要把它当成一种工具,一种负担,而是一种可能性。一种了解世界,表达自己的可能性。不要追求完美,不要害怕犯错,大胆地去说,去交流,去感受语言的魅力。
无感的英文,是因为我们赋予了它太多不必要的意义。当英语不再是考试的枷锁,不再是炫耀的资本,而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交流工具,也许我们才能真正地爱上它。
说到底,语言只是一种工具,重要的是工具背后的人,以及他们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如果我们只是为了学英语而学英语,那永远只能停留在无感的层面。只有当我们找到了学习英语的真正动力,才能感受到它带来的乐趣和价值。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