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北京
北京
上海
广州
天津
首页 》 一外有几个校区
一外有几个校区
0人回答
15人浏览
0人赞
发布时间:2025-08-21 13:19:36
188****3100
2025-08-21 13:19:36

问我有几个校区?你这问题问得,哎,真是问到心坎里去了。以前,以前哪里有什么“几个”的说法?一外,就是一外啊!就那一个,坐落在老城区里,青砖黛瓦,爬山虎几乎把整栋教学楼都裹挟了进去,夏天里,那股子陈年的木头香,混着图书馆里发霉的书卷味,简直是刻进骨子里的记忆。那是个有味道的地方,真的是。

你问我具体数字?抱歉,我真说不上来,也懒得去数。因为它早就不是我记忆里的那个一外了。现在的一外,你跟我说它有三五个校区,我信。说它有七八个校区,我也信。反正,像开连锁店似的,遍地开花。这城市里,只要稍微有点名气的中学,哪个不是这样?打着“名校”的旗号,东圈一块地,西兼并一个濒临倒闭的小破学校,再挂上“某某分校”的牌子,瞬间乌鸡变凤凰。这简直是教育界的“大跃进”,让人看着都替那些孩子们和老师们捏把汗。

我大学毕业那会儿,一外还没这么“折腾”呢。那时,它就是一块金字招牌,含金量十足。我们这帮老校友,说起自己是一外毕业的,那腰杆子都比别人挺得直三分。为啥?因为那是个真正靠质量说话的地方。老师们水平高,学生们也肯学,整个氛围就是,嗯,怎么说呢,有点儿“仙风道骨”的意思。不是那种死读书,而是有思想、有灵气的。那时候的一外,连保安大爷都透着一股子劲儿,跟外面那些普普通通的学校就是不一样。

后来呢,也不知道是哪股风吹起来的,反正就突然流行扩张了。先是在郊区建了一个“新校区”,美其名曰“现代化教学基地”。我嗤之以鼻。什么现代化?就是盖了几栋方方正正的钢筋水泥盒子,里面装满了最新的多媒体设备。是,硬件是好了,比我们当年吱呀作响的木地板、需要踩凳子才能擦到黑板顶端的教室强多了。可那又怎样?那种标准化、流水线般的教学楼,哪有我们老校区那种岁月沉淀下来的韵味?连空气都是冷的,透着一股子疏离感,像个高科技的工厂,而不是一个教书育人的地方。

再后来,更离谱的事情来了。什么“附属中学校区”、“国际部校区”,甚至还有什么“一外托管校区”。天哪!托管!你听听这词儿,多像市场经济下的商品啊!这哪儿还是那个一外?那根本不是“一外”,充其量只是挂着“一外”招牌的“分店”罢了。名字倒是响亮,可里面的老师、学生,还有所谓的教学质量,真的还能保持本部那种水准吗?我表示深深的怀疑。

有次我回家探亲,跟当年带过我的语文老师吃了个饭。他头发都白了一半了,聊起这些变迁,也是连连叹气。他说,现在一外的老师,每年都要被派到各个新校区去“支援”。今天在本部上课,明天可能就要坐一个多小时的车去最远的那个分校。老师们疲于奔命,教学精力自然大打折扣。学生呢?那些被“收编”进来的分校学生,他们真能享受到本部教育资源吗?说实话,能分到本部的老师,肯定都是骨干中的骨干,可一个老师就那么点精力,哪能顾得过来那么多校区

而且,这种扩张,很多时候都伴随着招生模式的变迁。比如,某个分校可能为了完成招生任务,降低了录取门槛;或者为了吸引生源,搞一些花里胡哨的“特色班”。结果呢?一外这个牌子是打出去了,生源数量也上去了,但整体的生源质量呢?恐怕就参差不齐了。那些真正想去本部接受纯粹教育的孩子,反而可能被稀释了。

我总觉得,一外灵魂,它就藏在老校区那几棵高大的老槐树里,藏在教学楼的每一块斑驳的墙砖里,藏在图书馆里那些被无数双手翻阅过的旧书里。它不是一块牌子,不是一个简单的符号,而是一种氛围,一种传承,一种精神。这些东西,是无法通过简单的复制粘贴,或者建造几栋新楼就能扩张出去的。你把一外的牌子挂到郊区,挂到哪个犄角旮旯,那块牌子还是那块牌子,可它背后的内涵,那股子独特的味道,却早已被冲淡,甚至被消解了。

很多人说,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教育产业化,名校品牌输出,这是大趋势。可我还是觉得,有些东西,是不能被这样“批量生产”的。真正的教育,它是个精雕细琢的活儿,是个需要用心去浇灌的过程。它不是工业流水线上的产品,不能为了追求规模和数量,而牺牲了质量和内涵。你把一个校区做精做强,让它成为一个灯塔,吸引那些真正渴望知识的孩子,这才是正道。而不是像现在这样,为了多收几个学费,为了抢占教育市场,搞得一外这个名字,都快变成一个无处不在的商业符号了。

我现在走在路上,偶尔看到某个地方挂着“一外某某分校”的牌子,心里总会泛起一阵复杂的滋味。有那么一瞬间,我会觉得它很陌生,甚至有点滑稽。那些在里面上学的孩子们,他们真的知道“一外”这两个字背后,曾经承载了多少辉煌,多少故事,多少代人的记忆吗?他们知道,真正的“一外”是什么样的吗?

所以啊,你问我一外有几个校区?我只能说,它曾经只有一个,一个有灵魂、有味道校区。而现在嘛,它有无数个“一外”,却再也没有了那种独一无二的味道灵魂。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时代的悲哀,也是教育变迁中,不可避免的失落吧。你说是扩张?我倒觉得更像是一种稀释,一种无休止的内耗。那些所谓的“新校区”,那些为了扩张扩张的举动,就像是一个人在不断地拉长自己的影子,影子的确是变长了,可本体呢?本体是不是变得更虚弱了?谁知道呢。反正,我心里的一外,永远只有那一个本部,永远只有那份沉甸甸的记忆味道

相关问答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