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这是星期一。那股子,带着周末余温又被生生截断的混沌感,像潮湿的雾气,弥漫在整个屋子里。尤其当我知道,今天,我又得和英语死磕了。不是那种随心所欲,听听歌,看看剧的英语,是那种带着任务、带着考核、甚至带着一丝丝压力的,真刀真枪的英语。光是想到它,胃里就隐隐作痛。
洗漱间,镜子里的自己,带着一脸“我还没准备好”的星期一专属表情。手里攥着一杯滚烫的咖啡,企图用那焦苦的香味唤醒大脑里每一根沉睡的神经元,尤其是那些专门负责英语词汇和语法的。可它们呢,像是集体放假没回来似的,懒洋洋地打着哈欠。
上班路上,地铁里人声鼎沸,耳边却忍不住回放着上周五那个冗长会议里的英语对话。语速快得像机关枪,各种口音混杂,专业词汇更是层出不穷,每次都听得我如坐针毡。脑子里刚蹦出一个自认为地道的表达,下一秒就觉得自己像个初学汉语的老外,四声不分。那滋味,真是“百感交集”都轻了。
到了办公室,屏幕亮起,第一眼瞥见的,就是收件箱里那堆积如山的英语邮件。标题简短,内容却往往深藏玄机,一个单词,一个介词,意思就能差之千里。得小心翼翼地阅读,仔细揣摩。我一边抿着咖啡,一边一个字一个字地嚼着那些英语句子,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微的语气或隐含的要求。要知道,星期一的邮件,往往预示着一周工作的基调,错了可就是“一失足成千古恨”啊。
然后,就是 dreaded 的星期一例会。虚拟会议室里,一张张带着时差的脸,从世界各地汇聚而来。主持人那一口纯正的英音,带着不容置疑的节奏感,甩出各种数据、报告、策略。我全神贯注,眼盯着屏幕上的演示文稿,耳朵竖得像雷达,试图捕捉每一个关键信息。偶尔被点到名,内心那个小人就开始疯狂打鼓,手心冒汗。嘴巴里预演了千万遍的英语,却像被施了魔法,卡在喉咙里,吐不出来。那一刻,真的会觉得自己是不是被英语抛弃了,或者,被这个星期一的残酷现实给击败了。
我知道,这是一种普遍的星期一焦虑,尤其对我们这些在工作中不得不频繁使用英语的人来说,更是如此。周末的放松让大脑自动切换到“节能模式”,而星期一,就像突然把你扔进一个没有中文标签的超级市场,要求你不仅要找到商品,还要用英语流畅地和店员交流。那种“重启”的滞后感,真的让人头疼。
可是,日子还得过,英语还得说。慢慢地,我给自己找了一些应对星期一“英语综合征”的办法。比如,早起十分钟,不着急看邮件,而是先听一段我最喜欢的美剧片段,不是为了学习,就是为了让耳朵和大脑“预热”,找回一点英语的熟悉感。或者,在通勤路上,不听音乐,而是听一段之前听过的英语播客,即使只是当作背景音,也算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浸泡”。
我还发现,有时候,最有效的学习,恰恰是在最“不舒服”的星期一。因为这种不适感,反而会激发出一种求生欲,一种不甘心。当你在会议上磕磕绊绊说出一句完整的英语,或者成功理解了对方一个复杂的表达时,那种小小的成就感,就像星期一早上的一缕阳光,穿透了浓雾,让人感到一丝温暖和振奋。这不仅仅是英语上的进步,更是心理上的成长。它告诉你,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你也有能力去面对,去克服。
当然,也有彻底“摆烂”的星期一。那一天,我可能就是不想和英语有任何瓜葛。我就会允许自己偷懒,不看任何英语新闻,不听任何英语播客,甚至连英语剧都避开。因为我知道,学习是一场马拉松,而不是百米冲刺。偶尔的喘息,是为了更好地坚持。
星期一和英语,对我来说,就像一对欢喜冤家。它俩总是如影随形,一个代表着新一周的开始,一个代表着无尽的挑战和机遇。从最初的抗拒、挣扎,到现在,我慢慢学会了与它们共存,甚至从中找到了一些乐趣。我不再那么恐惧星期一的到来,也更少地将英语视为负担。它们成为了我生活的一部分,一种习惯,一种成长的轨迹。
毕竟,生活本身就是一场没有尽头的学习,而英语,则是这场学习中,一把开启不同世界的钥匙。星期一,只不过是又一个提醒我们,去拿起那把钥匙,勇敢地推开未知大门的时刻。而我,深吸一口气,再次按下发送邮件的按钮,嘴里无声地重复着几个刚才会议上听到的英语新词汇。新的一周,新的挑战,新的进步,就从这个星期一,从这篇英语邮件开始了。谁说星期一就只有蓝色?它也可以是充满可能的,鲜活的,甚至带点儿热血的。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