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提起重庆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我脑子里冒出来的第一个画面,不是什么高大上的宣传片,也不是官网上那些条条框框的招生简章。
那是一个深夜,大概凌晨两点。
整个城市都睡了,只有我书房的台灯还亮着,屏幕上是密密麻麻的课件PDF,旁边泡着一碗早就坨掉了的泡面。窗外,是重庆特有的那种,带着水汽的、沉默的夜。我一边打着哈欠,一边在论坛里跟一个同样没睡的、不知道是哪家公司的小职员,讨论一道该死的《高等数学》题。
那感觉,特别不真实,又特别真实。
说白了,当初选择它,目的特别纯粹,甚至有点功利——为了学历提升。在职场里混了几年,不上不下,看得见的天花板就在头顶,玻璃的,透明的,但你就是撞不破。身边比你年轻、比你能说的实习生,拿着一张漂亮的文凭,在你面前晃来晃去。那种滋味,不好受。怎么办?回炉重造?不现实。班要上,家要养,房贷车贷压着,哪有那个时间和资本,让你潇洒地辞职去当个全日制学生。
于是,在职学习这条路,几乎是唯一的选项。
在众多选择里,我几乎是毫不犹豫地锚定了“重庆大学”这四个字。没别的原因,就因为它是“重大”。在重庆这片土地上,这四个字的分量,我们自己心里清楚。它不只是一所大学,它是一种情结,一种从小听到大的、关于“学霸”和“未来”的具象化符号。重庆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前面那四个字,就是金字招牌,是质量保证,更是我那点可怜的虚荣心和安全感的最后防线。
坦白讲,报名的时候,心里是打鼓的。网络教育?听起来是不是有点“水”?含金量到底怎么样?社会认可度高吗?这些问题,像苍蝇一样在脑袋里嗡嗡响。但没办法,箭在弦上。我选了当时看起来最“硬核”、也最贴近我工作的专业——工程管理。现在回想起来,当初在那些繁多的专业选择里做的这个决定,还真是影响深远。
真正的修行,从第一堂课开始。
你以为的网络教育,是“点点鼠标,轻松毕业”?别做梦了。那套学习平台,现在看可能已经迭代得非常先进了,但在我那个年代,功能朴素,但逻辑清晰。每一章,有视频课,有课件,有随堂练习,有章节测验,还有最后的期末考试。一环扣一环,你想跳过任何一个环节,系统都会无情地把你卡住。
视频课里的老师,大多是重大本部的资深教授。他们的口音,有的带着浓浓的川渝味,亲切;有的则是标准的普通话,严谨。你隔着一块屏幕,听他们深入浅出地讲解那些原本枯燥的理论。有时候听得入神,会恍惚间觉得自己就坐在重大A区或B区的某个教室里,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来,空气里有书本和青草的味道。然后,一声微信提示音,又猛地把你拉回现实——哦,我还在我那小小的书房里,明天早上八点还要开周会。
这种抽离感,贯穿了整个学习生涯。
最磨人的,不是知识本身有多难,而是那种日复一日的坚持。白天,你是职场上一个努力拼杀的“打工人”,处理着各种琐碎的事务,跟客户斗智斗勇,被领导催着KPI。晚上,夜深人静,你得切换身份,变回一个学生。那种疲惫感是双倍的。多少次,我打开电脑,看着屏幕上的教学视频,眼皮重得像挂了秤砣。多少个周末,朋友们在外面K歌、吃火锅,我只能把自己锁在家里,刷题,写论文。
那段时间,我跟家人的对话都变少了。不是不想说,是真没力气。心里憋着一股劲,一股“老子一定要把这个证拿到手”的狠劲。这股劲,支撑着我度过了无数个想放弃的瞬间。
神奇的是,你以为你是一个人在战斗,其实不是。
学院的线上论坛,是我那几年的精神家宿。那里面,藏着各行各业的“同学”。有比我年纪还大的老大哥,为了评职称在啃《管理学原理》;有刚当上妈妈的年轻少妇,在哄睡孩子后偷偷上线学习;还有在偏远区县基层工作的公务员,利用午休时间看上两段视频课。我们素未谋面,却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我们会一起吐槽某个变态的考点,会分享自己整理的复习资料,会在某个人快要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在帖子里留下一句简单的“兄弟,加油!”
这种看不见的陪伴,力量巨大。它让你觉得,你不是孤军奋战。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有无数个和你一样的人,在为了一个更好的自己,咬牙坚持。我们都是在为人生“爬坡上坎”的重庆人,只不过,我们选择的这条“坡”,在互联网上。
说说师资力量吧。很多人觉得网络教育的老师可能就是走个过场。我的体验完全不是。那些在线答疑的老师和辅导员,简直是“超长待机”。我曾经在一个周日晚上十点多,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在答疑区提了一个关于项目成本核算的问题,没想到半小时内就收到了逻辑清晰、条理分明的回复。那一刻的感动,很难用语言形容。他们是真正把你当成“重大的学生”在对待,那种认真和负责,穿透了冰冷的网线。
终于,到了毕业的时候。
当我真的拿到那本印着重庆大学校徽和钢印的毕业证,以及后来的学位证时,手竟然有点抖。两年多的挑灯夜战,无数次的自我怀疑,都在那一刻尘埃落定。它不只是一张纸,它是我用无数个夜晚和周末换来的勋章。
它真的改变了我的职业轨迹吗?是的。那张证书,帮我敲开了很多之前想都不敢想的门,让我有了和别人同台竞技的底气。但现在回过头看,我觉得,重庆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带给我的,远不止这些。
它重塑了我的学习习惯,让我明白,终身学习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一种可以内化于心的生活方式。它磨练了我的意志力,让我知道,只要目标明确,再难的路也能一步一步走完。它还给了我一种独特的视角,去看待那些和我一样,通过非传统路径努力提升自己的人。我们不是“走了捷径”,我们只是选择了一条更孤独、更需要自律的赛道。
如今,我偶尔还会点开重庆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的网站看看,看着那些更新的课程,更人性化的平台,心里总会泛起一阵感慨。它就像一位沉默的朋友,在我最需要的时候,拉了我一把。它没有许诺我一个一飞冲天的未来,但它给了我一个向上攀爬的梯子,以及攀爬过程中所必需的全部力量。
那段经历,就像在重庆这座城市里开车。你总是在上坡,下坡,过桥,穿洞。路途或许崎岖,但只要你握紧方向盘,盯着前方的路,最终,总能到达你想去的那个山顶。而山顶的风光,会告诉你,所有的一切,都值得。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