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延安大学图书馆,于我而言,不仅仅是借书还书的地方。它更像一个时光的容器,装满了我的青春,我的迷茫,以及那些深夜里,与知识狭路相逢的激动。
第一次走进那座红砖楼,是刚入学的时候。老实说,那时候的延大图书馆,外表并不惊艳。甚至可以说,有点“土气”。但推开厚重的木门,一股混合着书香和老物件味道的气息扑面而来,一下子就击中了我。
记得当时是为了找一份《平凡的世界》的电子版,准备参加学校组织的读书活动。那时候,网络远没有现在发达,很多资料都需要在图书馆查阅。站在巨大的书架前,我有点懵。那么多书,要从何下手?
幸好,一位年长的管理员阿姨注意到了我。她带着慈祥的笑容,耐心地指导我如何使用图书馆的检索系统,还帮我找到了电子阅览室。阿姨是那种典型的陕北老太太,说话带着浓重的乡音,但特别热情。在她身上,我看到了延安人特有的质朴和善良。
电子阅览室并不大,电脑也有些老旧。但对于当时的我们来说,已经足够了。我如饥似渴地阅读着《平凡的世界》,被孙少平和孙少安兄弟的命运深深吸引。我开始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平凡”,什么是真正的“奋斗”。
从那以后,图书馆就成了我大学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喜欢泡在自习室里,看着窗外四季更迭的景色,感受着时间的流逝。春天,窗外是嫩绿的柳枝,微风拂过,带来淡淡的花香;夏天,阳光透过树叶洒在桌上,留下斑驳的光影;秋天,金黄的落叶铺满校园,仿佛给大地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外衣;冬天,白雪皑皑,银装素裹,整个世界都变得安静而纯洁。
图书馆的座位总是那么紧张,尤其是在考试周。为了占到一个好位置,我们经常一大早就起床,赶在图书馆开门前排队。那种场景,现在回想起来,依然觉得热血沸腾。大家互相鼓励,互相帮助,共同为了心中的目标而努力。
我也在这里遇到了我的初恋。她是一个文静的女孩,喜欢坐在靠窗的位置,看书的时候总是那么专注。我经常默默地注视着她,看着她修长的手指轻轻翻动书页,看着她乌黑的秀发在阳光下闪耀着光芒。我鼓起勇气向她表白,最终,我们走到了一起。图书馆见证了我们的爱情,也承载了我们美好的回忆。
当然,图书馆也见证了我的迷茫和困惑。毕业季,我开始焦虑未来的方向。我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能做什么。我把自己关在图书馆里,拼命地看书,试图找到答案。我阅读各种各样的书籍,哲学、文学、历史……我试图从别人的故事中寻找灵感,寻找方向。
也曾为了写一篇论文,在图书馆里查阅大量的资料,连续几天几夜都泡在那里。眼睛熬得通红,脑袋昏昏沉沉,但还是咬牙坚持着。我知道,只有付出足够的努力,才能取得真正的成果。
图书馆,不仅仅是提供书籍和资料的地方,它更是一个学习、思考、成长的地方。在这里,我学会了独立思考,学会了坚持不懈,学会了如何面对困难和挑战。
毕业多年后,我偶尔还会回到延安大学,回到那座熟悉的图书馆。每次走进那座红砖楼,我都会感到一种莫名的亲切和感动。那些曾经的记忆,仿佛一下子被激活,重新鲜活起来。
图书馆的格局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只是书架上的书越来越多了,电脑也越来越先进了。但不变的是那份浓浓的书香,那份宁静的氛围,以及那些为了梦想而努力的身影。
延安大学图书馆,它不仅仅是一座建筑,它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它象征着求知欲,象征着奋斗精神,象征着延安大学的灵魂。它将继续陪伴着一代又一代的延大学子,见证他们的成长,见证他们的成功,也见证他们的梦想。我想,也许有一天,我的孩子也会来到这里,也会在这里找到属于他自己的梦想,开启他自己的人生篇章。这大概就是传承吧,一种知识的传承,一种精神的传承。而这一切,都与这座静静伫立在延安城里的红砖楼, 延安大学图书馆,息息相关。
那些泛黄的书页,那些被无数人翻阅过的痕迹,那些在午后阳光下静静流淌的时光,构成了我生命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延安大学图书馆,你不仅仅是知识的殿堂,你更是我青春的纪念碑。 感谢你。 真的。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