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那本六上的英语书,静静躺在桌角。封面已经被翻得有点卷边儿了,书页里头,五颜六色的笔迹、偶尔冒出来的涂鸦,都是日子的痕迹。翻到Unit 5,目光一下子就被那些印得四方方正的地点词汇吸住了——park,library,post office,hospital,cinema……嘿,这些词,多熟悉啊。熟悉到骨子里,又有点陌生了。
想想看,我小时候学英语那会儿,课本里有没有这些词?好像有,又好像没这么“重要”。或者说,那时候的公园,和现在的公园,一样吗?那时候的邮局,跟现在的邮局,还有啥关系?一个单词,背后承载的,是一整个时代,是一段记忆,是人的生活啊。
就拿park来说吧。现在孩子学的park,大概是那种有塑胶跑道、有标准化游乐设施、甚至还有咖啡馆的公园吧?干净,整洁,也许少了点野趣。我小时候的公园?哎呀,那可真是另一回事儿了。印象最深的是家附近的老公园,里头有座假山,不高,但够我们这些小猴子爬上爬下;有片竹林,风一吹,沙沙响,像藏了无数秘密;还有个小湖,里头有鸭子,夏天能看到蜻蜓在水面上飞,傍晚常有人拉二胡,声音幽幽的。那里的空气是带着泥土和植物味道的,是自由和撒野的味道。孩子们在里面捉迷藏,大人们在长椅上聊天,老人甩着膀子散步。那是个活生生的地点,有声音,有气味,有各种各样不完美但真实的人。学英语,蹦出“park”这个词,在我脑子里闪现的就是那些画面,不是书本上那种绿草茵茵、干干净净的简笔画。现在的孩子呢?他们看到“park”,想到的会是什么?是周末被爸妈带着去“遛娃”的那个公园?是学校春游去的那个公园?还是,仅仅是书本上那个需要记住的、用来填空的单词?
再看library,图书馆。我的图书馆记忆,是从县城那个老建筑开始的。高高的书架,一股子纸张和灰尘混合的味道,借书卡片要用手写,阿姨戴着眼镜,不苟言笑。但在那里,我第一次看到了那么多平时看不到的书,历史的,文学的,想象的世界一下子被打开了。那是个安静但充满力量的地点。现在的图书馆,数字化了,可以手机借还,环境亮堂得像咖啡馆。更方便,更现代。但那种寻宝的感觉,那种指尖摩挲着书脊,在浩瀚书海里寻找某个方向的激动,是不是淡了点?孩子们学“library”,他们去过吗?或者他们对图书馆的全部认知,就来自于这个单词和课文里那几句简单的对话?
Post office,邮局。这词啊,对我来说简直是时代的眼泪了。小时候,邮局是和远方的亲人联系的枢纽。写信,寄汇款单,买邮票,每个环节都带着期待和等待的心情。绿色的邮筒,穿着制服的邮递员叔叔,那都是连接的象征。现在呢?谁还写信?谁还去邮局寄平信?快递是上门取件的,汇款手机上点一点。邮局还在,但它的“功能”和“意义”已经彻底变了。对现在的孩子来说,post office可能只是一个历史课本里会提到的词,或者,仅仅是英语课本里,需要和bank、hospital并列记住的地点。他们能感受到这个地点曾经承载的那些情感吗?那种“家书抵万金”的分量?恐怕很难。
Unit 5 不仅仅是教这些地点的词汇,它更重要的部分,是教问路和指路。Where is the park? Go straight. Turn left at the corner. 这些句子,多实用啊!实用到几乎可以立刻在真实世界里用上。但是,现在还有多少机会在现实中用英语问路?大部分时间,我们不是低头看手机导航吗?GPS定位,电子地图,精确到几十米。我们越来越依赖机器指引方向,越来越少地需要向陌生人开口,或者,被陌生人打断来指路。
问路,这个行为本身,多有意思啊。它意味着你迷失了,你需要帮助。而指路,意味着有人愿意停下脚步,愿意付出一点点,来帮你找到方向。这中间,是一个微小但真切的人际互动。一个眼神,一个微笑,几句简单的对话,也许还有手指指向远方的姿势。它建立了一种短暂的连接,陌生人在这一刻因为一个共同的目标(找到某个地点)而发生了交集。
我记得自己第一次在国外需要问路的时候,那种有点忐忑又不得不开口的感觉。对方听懂了,脸上露出友善的表情,然后耐心地解释,甚至画了个简图。那一刻,语言不仅仅是工具,它是一种桥梁,架在了两个完全陌生的人之间,因为迷失与指引的需求而建立起来。那种被帮助的温暖,是GPS永远给不了的。
现在,孩子们学这些问路的句子。他们是纯粹把它当成语法练习、口语任务来完成吗?还是他们能隐约感知到,语言背后,是人与人的连接,是在陌生世界里寻找的勇气,和给予他人方向的善意?我很怀疑。在他们的小世界里,迷失可能只是游戏里走错了关卡,而方向,更多是来自父母的指令,或者屏幕上的箭头。
当然,学习语言,最基础的就是掌握词汇和句型,这没毛病。Unit 5教会他们这些地点的英文名称,教会他们如何用最简单的句型问路。这本身就是一种能力的构建。但如果仅仅止步于此,是不是有点可惜?这些看似简单的词句,其实是通向更广阔世界的钥匙。Park后面是玩闹和自然,library后面是知识和安静,post office后面是远方和等待,hospital后面是生病和健康,cinema后面是光影和故事。每个地点都是一个小宇宙。而问路呢?它是打开这些小宇宙的第一步。
教育,是不是应该多一点这样的联想和发散?不只是让孩子记住单词、背会对话,而是通过这些载体,去触碰更深层的意义。教“park”,能不能讲讲你在公园里遇到的趣事?教“library”,能不能分享一本你在图书馆里读到、然后改变了你想法的书?教问路,能不能聊聊你迷路时的经历,或者你帮助别人找到方向时的心情?
我翻着那本六上的英语书,看着那些被勾画出的单词,被圈起来的句子。孩子们的小脑袋里,这些词汇和句子,会是怎样的图景呢?是考试卷上的填空题?是口语表演时的台词?还是,真的能在他们心里种下一颗种子,让他们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当他们真的站在一个陌生的街角,感到一丝迷失时,能够勇敢地向另一个人开口,用那句曾学过的“Excuse me, where is...?”来寻找自己的方向,也建立起一次小小的连接?
也许,我们这些大人,是时候重新看看这些看似简单的教材了。它们远不止表面那么简单。每一个单词,每一个句型,都可能是一扇窗,通向更丰富、更有人情味儿的世界。而我们要做的是,帮孩子们打开那扇窗,让他们看到窗外的风景,而不仅仅是记住窗框的形状。Unit 5的那些地点和那些问路的句子,在我看来,就是这样一扇窗。它提醒着我,在这个越来越“精准”、越来越“自动”的世界里,那些最基础的人与人的互动,那些关于“地点”的记忆和“寻找”的过程,依然有着它不可替代的温暖和价值。看着这些字眼,我心头竟然泛起一丝暖意和一点点淡淡的乡愁——那种关于迷失与被指引,寻找与抵达,以及在途中遇到人的故事的乡愁。这些,都在这六上的Unit 5里,藏着呢。一点也不夸张。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