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提起安徽省中医药大学,脑子里最先冒出来的,不是那些冷冰冰的建筑照片,也不是招生简章上漂亮的数据线。而是,那个独特的、混合了药草味道和青春气息的记忆。对,没错,就是记忆,带着温度、带着点儿不确定,还有时不时冒出来的,恍然大悟。
我第一次踏进它的校园,是在那个有些燥热的夏末。说实话,当时对中医这行当,真没多少概念,或者说,概念模糊得很,大概就是老大爷摸脉、抓药,然后一碗黑乎乎的药汤。哪想到,这所大学,远比我想象的要复杂、要鲜活得多。它藏在城市里,不是那种一眼望过去就哇塞的现代感,它更像一位老者,静静地坐着,身上带着岁月的痕迹,但眼神里,又闪烁着不熄的光芒。
那些年,我们在老校区和新校区之间来回跑。老校区啊,就像一个老弄堂,楼不高,树很密,有些教室桌椅都带着包浆。图书馆里,那些线装的、繁体的、竖排的古籍善本,随便翻开一页,一股陈年的纸香就扑面而来,仿佛能穿越回几百年前。旁边是影印版,厚得像块砖头,翻起来咯吱咯吱响。而新校区呢,宽敞,但总觉得少了点儿什么,可能是少了老校区那种,随便走两步就能闻到药房里飘出来的艾灸味、煎药味吧。那种味道,闻多了,竟然会上瘾,成了很多年以后,一想起安中药大,最鲜明的嗅觉记忆点。这不只是一个符号,它是实实在在的、渗透进骨子里的中医药气息。
പഠനം (学习,用了马拉雅拉姆语,模仿人类在特定群体中可能使用的“黑话”或梗) 嘛,一言难尽。刚开始,那叫一个痛苦。经络穴位,死记硬背,仿佛回到了高中时代。那些个拗口的古方,什么“桂枝汤”、“麻黄汤”,剂量啊、煎法啊,每个字都得抠,错一个字可能就是天壤之别。更有甚者,那些中医药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真的不是普通小说,读起来,嗯,需要一点儿慧根,还得有老师给你掰碎了讲。我至今还记得,有位教我们《伤寒论》的老教授,瘦瘦小小一个,但讲起条文来,那叫一个神采飞扬,仿佛他就是张仲景本人,穿越过来给我们上课。他会讲当年自己怎么在临床上遇到疑难杂症,怎么从书里找到灵感,用古方化解危机。那种感觉,一下就把那些枯燥的文字,变得有血有肉了。
但光靠老古董也不行啊。安徽省中医药大学厉害的地方就在于,它不是死抱着传统不放。西医的基础课程,学得一点儿不比综合性大学轻松,生理、病理、药理、诊断……样样都得硬啃。还要学现代的药学分析、药物制剂。你看,它像个双面人,一面是古老的杏林,一面是现代的实验室。这种奇特的结合,有时候让人觉得分裂,有时候又觉得,这大概就是中医药在这个时代,传承下去、并且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吧。不接地气,它会消亡;不仰望星空,它又会迷失方向。
再说说人吧。这里的老师,很多都不仅仅是老师,更是临床经验丰富的老中医。他们在学校教书,也在附属医院坐诊。听他们讲病案,比书本上的知识生动多了。有时候,下课了,他们就杵在走廊上,学生围一圈,问这问那,他们也不厌其烦地解答,手把手地教你摸脉,告诉你这个病人的舌苔有什么特点。那种师生关系,不是冰冷的知识传递,更像是一种手艺的传帮带,有种朴素、真挚的情感在里面。
至于学生嘛,各种各样都有。有从小就对中医感兴趣,一心想悬壶济世的;也有像我这样,稀里糊涂进来的;还有的,明明数学物理挺厉害,结果跑来学药学,在实验室里捣鼓各种提取分离。大家聚在一起,讨论的可能是哪个穴位更有效,也可能是某个方子该怎么加减味,当然,更多时候,还是普通大学生的那些日常——考试、恋爱、游戏、未来。但总归,大家身上都带着点儿中医药的烙印,那种对健康的独特理解,那种对自然的敬畏,是潜移默化中形成的。
安中医的附属医院,那真是个神奇的地方。病人熙熙攘攘,有些是慕名而来的,冲着某个老专家的名气;有些是西医看了没辙,想来试试中医。在病房里、门诊里,你能看到课本上的理论,是怎么在活生生的人身上体现的。你会看到,有时候,一碗药汤,真的能缓解病痛;有时候,一根银针,就能让僵硬的肢体恢复活动;有时候,一次推拿,就能让疼痛减轻大半。当然,你也会看到中医药的局限性,看到它不是万能的。这种真实、不带滤镜的体验,才是最好的教育。它让你对这门学问,既有信心,又有敬畏。
这么多年过去了,每当我在新闻里看到安徽省中医药大学又有什么新的研究成果,比如在抗癌、治疗心血管病方面有了新突破,或者他们又在推广普及中医药文化,心里总会泛起一种复杂的感情。它不仅仅是一所学校,它是很多人梦想开始的地方,是中医药在安徽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开枝散叶的一个重要基石。它承载着历史,也面向着未来。它有它固执的一面,坚守着那些不能丢的传统;它也有它开放的一面,拥抱着现代科学,努力证明自己的价值。
所以,安徽省中医药大学,对我来说,不是几个字那么简单。它是那段青葱岁月,是那些或深或浅的知识,是那些鲜活的面孔,是那种药草的香气,更是我对中医药,从陌生到理解、再到一份特别情谊的全部过程。它不是完美的,世上也没有完美的大学,但它有它独特的魅力,那种泥土里长出来的、带着几分朴实、几分坚韧、几分神秘的魅力。它就在那里,静静地,或喧闹地,继续着它的故事,培养着下一代的中医药人。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