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北京
北京
上海
广州
天津
首页 》 新生研讨课心得体会2000字
新生研讨课心得体会2000字
0人回答
6人浏览
0人赞
发布时间:2025-07-12 13:18:59
188****3100
2025-07-12 13:18:59

新生研讨课这事儿,说实话,刚开学那会儿,心里是犯嘀咕的。研讨课?听着就悬乎,不像高数物理那么实打实,感觉有点虚。而且,“新生”俩字儿摆在那儿,总觉得就是个过渡,让大家熟悉熟悉环境,聊点不着边际的“理想啊,未来啊”什么的。甚至想过,是不是就是找个由头,把我们这群刚从高考泥潭里爬出来、脑子还没彻底转过弯儿的新丁们圈在一起,随便讲点啥。偏见,这词儿用在我身上,一点没错。

结果呢?啪啪打脸。第一堂课,进教室的时候还有点散漫,三三两两地找位子坐。老师没急着讲啥大道理,上来先让大家做个简单的自我介绍,但不是那种“我叫啥,来自哪儿,高考多少分”的套路。她让每个人用三个词来形容自己,并且说一个最近让你觉得“有点意思”的事儿。就这么个小环节,瞬间就把气氛搞活了。听到有人说自己“社恐患者,但内心住着个摇滚巨星”,有人说“躺平爱好者,却总想搞点大新闻”,还有人分享了自己暑假追剧时对某个角色行为的心理分析,五花八门,好玩极了。那一刻我才意识到,坐在我身边的这些人,不只是未来四年要一起上课的同学,更是活生生的、有自己独特想法和经历的个体。这跟高中那种整齐划一的感觉完全不同。

后来的课,更是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它不像传统的讲座,老师在上面滔滔不绝,我们在下面记笔记。研讨课,顾名思义,重点是“研”和“讨”。很多时候,老师只是抛出一个问题,或者给出几篇我们课前要读的文献(对,还得提前预习,这也很新鲜),然后就把时间交给我们了。印象最深的一次,讨论的主题是“人工智能的伦理困境”。天呐,这玩意儿离我感觉好远,但文献里提到的自动驾驶事故责任判定算法歧视这些概念,一下子就把我拽进去了。

小组讨论的时候,那真叫一个“百花齐放”。有人从技术角度分析,有人从法律角度看,有人关注社会公平,还有人带着浓浓的人文关怀来审视。一开始,大家发言还有点拘谨,声音小小地,生怕说错了。但老师特别会引导,她从不直接评判对错,而是会问:“你为什么这么想?有没有别的可能性?”或者“这个观点很有意思,有没有同学愿意接着这个思路往下说?”慢慢地,讨论就热烈起来了。甚至会有同学之间产生观点的碰撞,甚至是激烈的争论。有一次,为了一个点,我们组两个平时看起来特斯文的男生,脸都涨红了,互相引经据典地反驳。当时我在旁边,心里咯噔一下,觉得气氛是不是要僵了。结果老师只是笑着听,等他们稍微平静下来,才缓缓开口,不是站队任何一方,而是帮他们梳理各自的逻辑,指出双方论证中的盲点和可以改进的地方。那一刻我才明白,争论不是目的,是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这简直就是活生生的批判性思维教学现场啊!

以前在高中,思维方式是偏线性的,目标感极强:弄懂知识点 -> 做题 -> 考试得高分。但在研讨课上,我发现思维是可以发散的、网状的。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切入,同一个现象可能有多种解释。老师鼓励我们质疑权威挑战惯性思维。她讲到某个经典理论时,会故意问:“这个理论有没有什么局限性?在当今社会还完全适用吗?”逼着我们去想理论背后的时代背景,去联系现实。这种感觉就像是给我大脑里装了个新软件,或者说,是解除了某种封印。以前我觉得很多事情就是理所当然的,现在会习惯性地问一句“为什么”。这小小的“为什么”三个字,能量巨大,它能引导你去探索、去挖掘、去链接那些原本看似不相关的信息。

除了思维方式,研讨课对我的另一个巨大影响是让我对“学习”这件事本身有了新的认识。高中学习,更多是接受和记忆。大学的学习,特别是研讨课这种形式,更强调主动性创造性。你需要自己去查找资料,去整合信息,去形成自己的观点,并且有理有据地表达出来。以前我不太喜欢在课堂上发言,觉得说了没啥用,或者怕说错丢人。但研讨课逼着你开口。每一次发言,无论对错,都是一次梳理自己想法、与他人交流碰撞的机会。慢慢地,我发现自己没那么紧张了,也开始享受那种通过表达来厘清思路、通过倾听来拓展视野的过程。甚至开始主动去读一些以前完全不会碰的书或者论文,因为讨论的时候用得上,而且真的能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灵感

再说说团队协作。研讨课通常会有小组项目或者小组讨论。这短短的几周,我深刻体会到了“猪队友”的无奈和“神队友”的给力,更重要的是,学到了如何在不同性格、不同能力、不同想法的人中间找到平衡点,如何分工协作,如何有效沟通,如何在有分歧的时候求同存异。有一次我们小组做展示,前一天晚上还在为某个观点争得不可开交,谁也说服不了谁。后来是一个平时不太说话的同学,提出了一个我们都没想到的切入点,瞬间打开了局面,让整个展示的逻辑都顺畅起来。这件事让我明白,每个人的视角都是独特的,倾听每一个声音,即使是最微弱的声音,也可能带来惊喜。而且,通过和同学一起解决问题,感觉我们之间的关系也更近了,不再是平行线,而是有了交集和连接。

新生研讨课,它不是一门传授具体知识的课程,它更像一扇窗,或者说,一个工具箱。它让我窥见了大学学习的真谛,给了我一些应对未来挑战的基本工具:比如如何有效地获取和筛选信息,如何进行逻辑推理独立判断,如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与他人交流。这些能力,我觉得比任何具体的专业知识都要来得重要,因为它们是可迁移的,是可以应用到任何领域、任何场合的。

回想这几个星期的研讨课经历,从一开始的懵懂、甚至有点敷衍,到现在觉得受益匪浅,这个转变过程本身就很值得玩味。它告诉我,很多时候,我们眼前的“没意思”或者“没用”,只是因为我们还没有真正打开心扉去接受它,去深入体验它。一旦你全身心地投入进去,那些隐藏在表面之下的价值就会慢慢显现出来。

新生研讨课就像是大学生活给我上的第一堂“必修课”,只不过它不是关于某个专业领域的知识,而是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学习者、一个更独立的思考者、一个更能与世界互动的人。它像一颗小小的种子,在我心里种下了好奇心探索欲。我相信,未来四年的大学时光,乃至今后的人生旅程,我都会带着在研讨课上获得的这些“软技能”,去面对未知,去解决问题,去不断成长。感谢这门课,它让我对即将展开的大学生活,充满了更多的期待底气

相关问答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