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你说这三个字母搁一块儿,可能外地人听着有点儿犯迷糊,“啥?s-d-a-u?哪个学校?”可要是你跟我一样,在泰安这座城里打过转儿,或者跟这所学校有过那么点儿千丝万缕的联系,嘿,这个缩写,听着就亲切,甚至自带一股子,怎么说呢,泥土的芬芳和泰山的厚重感。
对,它就在泰山脚下,这可是它最最独特的标签,没有之一。你想象一下,每天推开宿舍楼的门,或者只是在校园里溜达,一抬头,那座巍峨的大山就杵在那儿,云雾缭绕也好,烈日当空也罢,它就在那儿,静静地看着你,看着学校,看着来来往往的学生。这感觉多不一样啊!不像很多学校挤在市中心,周围全是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的。山东农业大学,它有空间感,有呼吸感,它跟自然是紧密相连的。春天,泰山的花开了,学校里也是一片姹紫嫣红;夏天,满眼翠绿,郁郁葱葱的,热烈得很;秋天,色彩浓郁得像幅油画;冬天,要是赶上下雪,整个泰山银装素裹,校园里也静悄悄的,美得不像话。这种地理位置带来的气质,是刻在学校骨子里的,也是刻在每个在这里待过的人心里的。
别以为农大就只有农,那可真是“刻板印象”了。名字里带着“农业”,这是它的根,它的骄傲,也是它的立身之本。想当年,国家需要啥,这学校就拼命地往哪个方向使劲儿。农学,那绝对是金字招牌,是看家本事。但现在呢?你看它的专业设置,早就不是单打独斗了。理、工、管、文、法、经、艺……门类可全乎着呢。可就算有了这么多“非农”专业,我总觉得,农大的气质还是那种——朴实、勤恳、不声不响地干事儿。它不像有些大学,自带聚光灯效应,动不动就上热搜。农大更像个老实本分的匠人,把自己的活儿干好,把学生培养好,就行了。这种低调,反而让人觉得更踏实。
你说农大的学生是什么样的?我在泰安的时候,偶尔能看到穿着印着学校名字卫衣的学生,或者在校门口,或者在附近的公交站。他们大多看上去都挺阳光的,背着书包,步履匆匆的,脸上带着点学生的稚气和对未来的憧憬。我总觉得,能在泰山脚下读书的孩子,心里多少都会有点儿那种山的稳重和大气吧?学农的孩子,可能还会多一份对土地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当然,这都是我的揣测,是我这个“外人”或者说“半个老乡”基于对这座城市和这所学校的感受,脑子里勾勒出来的形象。
说起历史,农大那可不是小年轻了。它能追溯到挺久以前的学堂,一路走来,风风雨雨,合并调整,名字也改过几次。但那个为国家培养人才,特别是农业人才的初心,我觉得一直都在。你想啊,在一个农业大省,有这么一所历史悠久、专注于农业教育的高等学府,它承载了多少期望和使命啊。那些在田间地头、在实验室、在书本里默默钻研的人,都是在为这片土地的丰收,为人们的饭碗,做着贡献。这份事业,光是想想就觉得挺伟大的。
我去过农大的校园,虽然只是匆匆一瞥。记得当时是秋天,校园里有很多树,叶子黄黄绿绿的,踩在上面沙沙响。空气特别干净清新,能闻到植物的味道。教学楼不高,带着点年代感,但看着很结实。操场上有人在踢球,旁边有情侣沿着跑道散步。那种画面,特别宁静,特别有生活气息。不像有些校园,修得跟公园似的,美则美矣,总觉得少了点儿“学”的气氛。农大呢,就感觉是个真真正正读书的地方,做研究的地方。
当然了,任何一所学校都有它的不足之处,有人会吐槽宿舍条件,有人会觉得学校位置有点儿偏,离市区远。这些都很正常。但对我来说,提起sdau,脑子里浮现的更多是那些好的、美的、让人尊敬的地方:是泰山的影子,是校园里朴实的绿意,是那些为农业默默奉献的人,是这份历史沉淀下来的厚重感。
所以啊,再有人问“sdau是哪个学校?”,我可不会只是简单地说句“山东农业大学”。我会告诉他,那是一所建在泰山脚下,有着悠久历史,以农学为根基,气质朴实勤恳,风景还挺不错的大学。它不一定声名赫赫,但绝对值得了解,值得尊重。它就像泰安这座城一样,不高调,不张扬,但自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那种感觉,你得亲自去感受感受,才能真正明白。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