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说起高考那堆词儿,真是……一言难尽。不是说它们不好,毕竟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有些用起来确实 言简意赅,一下子就把事儿说透了。可你搁在备考那会儿,对着厚厚一本“高考常考成语词典”,密密麻麻,跟蚂蚁搬家似的,头都大了。感觉不是在学中文,是在背密码本,企图破解阅卷老师的“高分”结界。
那时候啊,每天抱着本子,什么 囊萤映雪 啊,悬梁刺股 啊,听着都牙疼。谁真那么苦?但你知道,作文里提一嘴,就显得你特用功,特有毅力,特符合某种期待。尤其是那些议论文,你想写个“坚持”,光说坚持没劲儿,得来点儿历史故事,配上个 愚公移山,或者 精卫填海,瞬间感觉逼格上去了。虽然心里翻白眼,想那愚公累不累啊,精卫填海得填到猴年马月去?但这套路,屡试不爽。
还有写什么“创新”的,不能干巴巴说要变啊,得说不能 墨守成规,得 革故鼎新,最好还能 与时俱进。要是再能扯到马云、乔布斯啥的,配上 敢为人先,噢哟,这篇就有点儿意思了。那时候脑子里装了好多这样的“套件”,写到哪个主题,就赶紧往里插几个对应的成语,像拼积木似的。但拼得自然不自然,就看功力了。最怕那种硬邦邦塞进去的,跟穿了不合身的衣服似的,别扭。比如写合作,非要来个 单枪匹马 行不通,必须 同舟共济。没错是没错,但你上下文得搭啊,不然就像喊口号。
记忆里最深刻的,是那些关于“选择”和“判断”的成语。高考嘛,总会考些关于人生十字路口、关于如何做决定的题目。这时候,审时度势、权衡利弊 这俩哥们儿就特别好用。仿佛你是个多么深谋远虑的人,做的每一个决定都是 深思熟虑 的结果。实际上可能就是拍脑袋,哈哈。但用了这些词,瞬间提升了论证的“成熟度”。再进一步,如果你的选择带来了好结果,可以来一句 水到渠成,如果是坏结果,也许是当初没有 未雨绸缪。感觉一套组合拳下来,整篇文章都显得逻辑清晰,滴水不漏——至少表面上是这样。
当然,也有很多成语,是用来形容人的品质的。写“诚信”,有 一诺千金;写“感恩”,有 饮水思源;写“友谊”,有 肝胆相照。这些相对好理解,也容易往作文里搁。但用得太多,就显得像在背道德经,没啥新意。最高级的用法,是把这些词融进具体的例子里,让故事本身就 引人入胜,成语只是恰到好处的点缀,而不是显摆的工具。
我记得有次模拟考,我写了个关于社会现象的作文,绞尽脑汁想拔高立意,结果强行塞了句“我们不能对此 熟视无睹,必须采取行动”。老师评语说:“熟视无睹用得勉强,不如说‘引起我们的深切关注’来得自然。” 当时脸都红了,意识到,这些词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大”越好,关键是 恰如其分。很多时候,一个朴实准确的表达,比一个生僻却用错的成语强多了。
备考后期,我们班自发组织了个“成语接龙”游戏,不是为了玩,是为了让这些词儿能在脑子里活起来。从 风雨同舟 接到 舟车劳顿,再到 顿开茅塞…… 虽然有点儿无厘头,但那些词儿就这样一点点渗透进语感里,不像一开始那么生硬了。到了考场上,遇到作文题,脑子里不再是干瘪的词条,而是一个个鲜活的表达可能。
现在回过头看,高考要求我们掌握这些成语,不仅仅是为了考试分数吧。它们是一扇扇窗户,通向更广阔的文化世界,也是一套表达复杂概念的快捷方式。当你读到“沧海桑田”,立刻就能感受到时间的力量和变迁的宏大;听到“醍醐灌顶”,就能体会到顿悟的喜悦。这些都是汉语言的魅力所在。只不过,在高考的重压之下,这份魅力常常被“得分点”的光环给遮盖了。
所以啊,那些年我们 呕心沥血 背下的成语,有的是为了那场硬仗,有的,也许真的就在不经意间,融进了我们的血液,成了我们说话、写字时,那一点点特别的腔调。它们不再仅仅是考卷上的符号,而是真正属于我们的 锦心绣口 的一部分了。高考是一道坎,成语是跨越这道坎的工具,但工具本身,也有它自己的价值和故事。不是吗?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