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社区心理咨询,这东西听起来挺高大上,但说白了,就是把心理服务送到家门口,为了老百姓能舒心点儿。不过,可别以为有了“社区”俩字,啥原则都适用,有些事儿,那是万万不能碰的。
要我说,社区心理咨询,最忌讳的就是强制性。什么意思?就是你不能强迫任何人接受咨询。想来就来,想走就走,这才是正理。别以为打着“为了你好”的旗号,就能随便干预别人的选择。尊重个人的意愿,那是底线!见过太多打着关心的幌子,实则控制欲爆棚的人了,咨询要是也搞成这样,那还不如不搞。
还有,公开隐私绝对要不得。社区毕竟是个熟人社会,张家长李家短的,谁家有点儿事儿,恨不得全小区都知道。如果心理咨询的信息也被当成茶余饭后的谈资,那还有谁敢来?保密,是咨询师的职业操守,也是对来访者最基本的尊重。想想吧,要是你把自己心里最难受的事儿跟咨询师说了,结果第二天全小区都在议论,你是什么感受?简直就是公开处刑!
再就是,别把宗教信仰那一套往里掺和。心理咨询是科学的,不是玄学。信教是个人自由,但咨询师不能利用自己的身份,去宣扬宗教,更不能把宗教教义当成解决心理问题的灵丹妙药。这要是碰上个邪教组织,那还不得把人给带沟里去?
还有一点,我觉得特别重要,那就是“万能钥匙”思维要不得! 心理咨询可不是流水线作业,不是说一套理论、一套方法,就能解决所有人的问题。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咨询师必须得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技巧。别想着拿着一本心理学教材,就想包治百病。那种照本宣科的咨询师,还不如回家啃书去!我见过太多所谓“专家”,只会背书,一遇到实际问题就抓瞎,看着就让人来气。
而且,社区心理咨询,千万不能搞成利益输送的平台。有些机构,打着公益的旗号,实则暗度陈仓,把咨询服务变成敛财的工具。比如,过度推销昂贵的课程、保健品,甚至介绍一些不靠谱的“大师”。这种行为,简直就是丧尽天良!利用别人的信任,来满足自己的私欲,简直就是人渣!
还有一点, 关系双重性需要格外注意。尤其是在熟人社会,咨询师很有可能既是你的邻居,又是你的朋友,甚至是你的亲戚。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出现角色冲突。比如,你跟咨询师说了自己的一些秘密,结果第二天,你就在家庭聚会上听到了类似的信息。这种感觉,简直比吃了苍蝇还难受!所以,如果存在这种关系,最好还是回避一下,换一个咨询师,对大家都好。
最后,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一点,就是缺乏持续的专业学习。 心理学这门学科,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理论、新的方法层出不穷。如果咨询师不持续学习,很快就会被时代淘汰。别以为拿了个证,就可以吃老本一辈子。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保持专业水平,才能更好地帮助别人。那些几年不看书,还停留在过去理论上的咨询师,真的让人捏一把汗。
总之,社区心理咨询是一件好事儿,但一定要规范,一定要有底线。不能为了追求数量,而忽略了质量。更不能让一些不靠谱的人,混进来败坏了整个行业的名声。希望有一天,社区心理咨询能真正走进千家万户,成为老百姓信赖的健康卫士。也希望那些从事心理咨询的人,能够坚守职业操守,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