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说真的,每次有人问我“some”这个词怎么用,我头都大了一圈。
倒不是因为它难,恰恰相反,是因为它太“简单”了。简单到几乎每个学英语的人,从捧起第一本花花绿绿的教材开始,就认识它了。于是,一个巨坑就这么悄无声息地挖好了。
你脑子里的“some”,是不是还停留在那个古老的咒语里:“some用于肯定句,any用于否定和疑问句”?
醒醒!快醒醒!
要是英语真这么简单,那我们还折腾个什么劲儿?这句话,大概是英语教学界流传最广、也最不负责任的一句“名言”。它就像方便面里的蔬菜包,看起来有那么回事,但真要靠它补充营养,那就是个笑话。
你敢不敢摸着良心问问自己,当一个英国小哥微笑着问你“Would you like some more tea?”的时候,你难道要跳起来指着他鼻子说:“喂!你这是疑问句,你应该用 any!”吗?
你看,从一开始,这套规则就漏洞百出。
所以,别再抱着那本旧黄历了。想真正搞懂 some,你得把它从语法规则的牢笼里放出来,去感受它的“气质”。对,你没看错,词汇是有气质的。
some 的核心气质,是一种“确定存在的模糊感”。
它告诉你,这东西有。它存在。不是零。但具体有多少、是哪个,我不说,或者我不在乎,或者我也不知道。它是一种“有,但不详”的状态。
一旦你抓住了这个灵魂,some 在你眼里就不再是一个干巴巴的单词,而是一个活生生、会挤眉弄眼的家伙。
来,我们把它放到几个活生生的场景里,看看它到底有多少副面孔。
这是 some 最基本的意思,也是它最没有杀伤力的一面。“我有点钱”,I have some money。“我需要些时间”,I need some time。“桌上有些书”,There are some books on the desk。
简单吧?小学水平。
但魔鬼就在这里。即便是这个最简单的用法,它也带着微妙的情感色彩。
“I have questions.” 和 “I have some questions.” 这两句话,你品品。
前者,听起来像不像一个侦探在审问犯人?咄咄逼人,一副“你给我老实交代”的架势。而后者,加上了 some,语气立马就软下来了。它在暗示:“我的问题不多,别紧张,就是随便问问。” 这是一种社交润滑剂,让对话不那么生硬。
再比如,你跟朋友借钱。“I need money.” 和 “I need some money.”
前者像是最后通牒,有种“赶紧拿钱来,不然就完蛋了”的悲壮感。而后者,听起来就委婉多了,像是在说:“我手头有点紧,能不能周转一下?” Some 在这里,传递出一种“数量有限、并非狮子大开口”的谦逊。
所以,这个看似简单的“一些”,不仅仅是数量词,它还是个情商高手。它在帮你管理对方的预期,在帮你维护谈话的氛围。
这个用法,是无数人的盲区。也是区分你是“背单词”的,还是“用英语”的分水岭。
想象一个场景:你跟朋友八卦,压低了声音说:“I saw some guy sneaking around your backyard last night.”
这里的 some guy,翻译成“一些家伙”?那画面就变成一群人了,性质都变了。
这里的 some,恰恰就是“某个”的意思!一个你叫不上名字、不认识、但又确实存在的特定的人。它自带一种神秘感和不确定性。
“Some idiot parked his car right behind mine, I can’t get out!” (某个白痴把车停我后面了,我出不去!) 你看,这个 some,骂人的情绪都出来了。它强调的是“某个不知名的、该死的”家伙。
“She said she got the information from some book.” (她说她是从某本书里看到这信息的。) 哪本书?不知道。不重要。反正有这么一本书。
这个“某个”,是 some 身上最迷人的特质之一。它有一种“我知道有这么个东西,但我懒得或无法告诉你更多细节”的潇洒。它比 “a” 要具体(因为确实发生了),但又比 “the” 要模糊(因为身份不明)。下次你再想说“有个男的……”的时候,别再说 “a man” 了,试试 “some man”,你的英语立马地道一个层次。
这绝对是 some 的高光时刻。当它被用作加强语气时,整个词都闪闪发光。
你参加完一个派对,出来之后长舒一口气,对朋友说:“Man, that was some party!”
这里的 some party,可不是“某个派对”或者“一些派对”。它的意思是:“这派对可真牛!” 里面充满了赞叹、回味和“我勒个去”的情感。
再比如,你看到一个律师在法庭上舌战群儒,逻辑缜密,气场全开。你可能会感叹:“Wow, he is some lawyer.” 意思就是:“他可真是个了不起的律师!” 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佩服。
这个用法,通常会有一个重音落在 some 上面,充满了感情色彩。
当然,它也可以用来反讽。
你的朋友答应帮你,结果放了你鸽子。你见到他,皮笑肉不笑地说:“You’re some friend.” 这里的 some friend,直译是“你真是个‘好’朋友啊”,实际意思就是“你这算哪门子朋友!” 讽刺意味拉满。
所以,当 some 出现在一个单数名词前,而且语境明显带有强烈情绪时,你就要警惕了。它很可能不是在说数量,而是在飙演技。
这个用法相对小众,但却非常口语化,能让你的表达瞬间“活”起来。
“We waited for some twenty minutes before the bus came.” (我们等了差不多二十分钟,公交车才来。)
这里的 some twenty minutes,就是 about twenty minutes 的意思。但它比 about 更随意,更生活化。它透露出一种“我没看表,凭感觉”的松弛感。
“The project will cost some two million dollars.” (这个项目大概要花掉将近两百万美元。)
这种用法,通常跟在一个具体的数字前面,给这个数字蒙上了一层“不那么精确”的薄纱。
现在,你再回头看看 some。
它还是那个你以为的“一些”吗?
它时而谦逊有礼,时而神秘莫测,时而激情澎湃,时而随性洒脱。它根本不是一个简单的量词,它是一个情绪调节器,一个信息模糊器,一个语气放大器。
真正学好一个词,从来不是背下它的中文意思那么简单。而是要把它放到无数的场景里去摩擦、去碰撞,去感受它在不同语境下散发出的不同光芒。
我记得有一次,在国外和一个朋友聊天,我抱怨我的一个邻居,想说“有个邻居总是在半夜制造噪音”。我当时下意识地想用 “a neighbor”,但话到嘴边,突然福至心灵,换成了 “some neighbor of mine”。
我的朋友立刻就get到了那种特指的、但又充满抱怨和无奈的复杂情绪,然后我们俩就开始一起疯狂吐槽。
就是那个瞬间,我才真正觉得,我抓住了 some 的灵魂。
所以,下次当你想用 some 的时候,别再条件反射地去想什么“肯定句”。
问问你自己:
我想表达的是一种客气的试探吗?(一些) 我想讲述一个身份不明但确实存在的人或物吗?(某个) 我想表达一种强烈的赞美或讽刺吗?(相当) 我想给出一个大概的、不那么精确的数字吗?(大约)
当你开始这样思考时,some 才会真正成为你语言工具箱里一把锋利而多变的小刀,而不是一把只会切豆腐的塑料尺。这,才是学语言真正的乐趣所在。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