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说起来湖南邵阳学院,脑子里总会先冒出那种带着南方特有湿润感的空气,混合着食堂饭菜和不知名花草的味道,尤其是夏日里,一股子热烘烘、懒洋洋又夹杂着生命力勃发的劲儿。它不像那些大城市里名声震天的学府,自带光环,走到哪儿都有人肃然起敬。邵阳学院,就是那么扎扎实实、安安静静地立在邵阳这片土地上,有点烟火气,又带着点书卷气,对我而言,它就是那段青春最直接的载体。
刚踏进校门那会儿,觉得一切都挺新鲜又有点忐忑。学校分两个校区,老校区据说更有历史感,新校区呢,设施新一点。我在新校区待的时间多些,那一片片红色的建筑,在阳光下,有时候看着真有点晃眼。校园不算特别大,但走起来也得花点功夫,尤其是那个长坡,从校门到图书馆,爬上去真能喘粗气。那时候,年轻啊,总觉得这点坡算什么,现在想想,那可是日复一日的体力锻炼呢,无形中磨砺着咱们这些刚出象牙塔边缘的孩子。
校园里的时光,怎么说呢,不是偶像剧里的浪漫浮华,更不是纪录片里的高深莫测。它就是很普通,很日常,但恰恰是这些普通和日常,组筑了我记忆里最鲜活的部分。
图书馆,那可是个神奇的地方。平时人不多,考试周前夕就人满为患,得抢座。冬天的暖气太足,窝在角落里看书,时不小心就睡着了;夏天呢,空调开得低,得带件外套,不然能冻感冒。那里有堆得像小山一样的专业书,翻开来觉得艰涩难懂;也有各种闲书杂志,能在里面耗一个下午,假装自己是个文艺青年。我在那里读过很多无用的书,也为考试抱佛脚熬过不少夜。图书馆的记忆,是纸张的味道,是翻书的沙沙声,是隔壁座同学偷偷打盹的模样,更是那种为了某个目标努力,哪怕只是为了不挂科,那种朴素的奋斗感。
宿舍,我的天,那才真是个小世界。几个人挤在一个不大的空间里,什么隐私啊、距离啊,都不存在了。从一开始的拘谨,到后来的肆无忌惮,一起熬夜打游戏、一起分享零食、一起吐槽老师、一起为了谁打扫卫生吵嘴、一起聊八卦、一起分享心事到深夜。那些日子,真的,现在想起来都觉得好笑又温暖。宿舍里的情谊,是那种被生活揉搓在一起、带着点烟火气又特别真实的连接。有时候觉得烦,想逃离;可一旦离开了,又会无比怀念。那些一起偷摸着在宿舍里用电磁炉煮方便面的日子,那种香气至今都好像还在鼻尖。
课堂生活,嗯,这个得看老师。有的老师讲课真是催眠,听得人昏昏欲睡,只能靠刷手机或者跟同学传纸条打发时间。但也有那种特别有魅力的老师,他们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打开一扇窗,让你看到一个全新的世界。他们的课,你会心甘情愿地坐在前排,听得津津有味,甚至下课了还缠着问问题。那些关于专业知识的讲解,关于人生道理的启发,都在不经意间,一点点地塑造着我们。课堂,是邵阳学院的骨架,支撑着这里作为一所大学的意义。
再说邵阳这座城市。邵阳学院就在这里,跟这座城市的关系,挺微妙的。它不像有些大学那样遗世独立,它就嵌在邵阳的脉络里。周末可以坐公交去市里逛街,去吃邵阳米粉,那种嗦一口就让人精神抖擞的辣味。城市不大,节奏慢慢的,没有一线城市的喧嚣和压迫感。在这里待了几年,也算是感受了邵阳的生活气息。学院门口的小吃街,见证了多少人的夜宵时光;附近的网吧,留下了多少游戏的硝烟。邵阳,它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名词,它跟我的大学生活紧密地绑定在了一起,成为了一段独特的背景色。
邵阳学院,它不是完美的。有时候你也会抱怨它的设施不够好,图书馆的藏书不够多,某个老师的课讲得烂透了,或者学校的规定太奇葩。会有各种各样的不如意和小情绪。但是,当这些都沉淀下来,滤掉了那些具体的不爽,剩下的,更多的是一种温情脉脉的回忆。它像是一个容器,装载了我的迷茫、我的冲动、我的失败、我的成功、我的友谊、我的爱情。装载了我从一个青涩少年到一个初步成人的所有过程。
我在邵阳学院成长,学习,跌倒,再爬起来。我在这里认识了那些后来成为我生活中重要朋友的人,经历了那些刻骨铭心或者一笑而过的瞬间。它给了我一个平台,让我去摸索自己是谁,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它提供的不仅仅是文凭,更是一段宝贵的经历。
也许在外人看来,它只是一所普通的二本院校,甚至有人会带着点轻视。但对我而言,邵阳学院有着无可替代的意义。它是我梦想启航的地方,是我青春安放的港湾,是我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的一个重要驿站。那些在校园里奔跑的日子,那些在教室里打瞌睡的日子,那些在宿舍里畅谈未来的日子,都像电影片段一样,时不时在脑海里回放。
现在走在别的城市街头,偶尔看到和邵阳学院相似的建筑风格,或者闻到类似的味道,心头就会一紧,然后陷入那种复杂的情绪里——既有已经告别的释然,又有再也回不去的怅惘。邵阳学院,对我来说,不是一个遥远的概念,它是我真实存在过、生活过、呼吸过、爱过恨过的一段岁月。它教会我的东西,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更多的是关于生活,关于人,关于成长本身的道理。它是我生命中的一个重要章节,翻开它,总能感受到那股子带着邵阳特有湿润空气的暖意。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