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像一座巨大的红色信号塔,矗立在车水马龙的文化路上,玻璃幕墙反射着郑州独有的、略带灰蒙的天空,把无数年轻人的焦虑和渴望,都吸了进去,再搅拌、塑形,最后吐出来一个个标准化的考研战士。这就是郑州中公考研给我的第一印象,也是最持久的印象。它不是一所学校,真的不是。它更像一个庞大、精密、高效运转的梦工厂,或者说,一个“上岸”资格的交易市场。
我记得第一次陪我表弟走进去的时候,那种感觉。扑面而来的不是书香,而是一种混杂着消毒水、空调冷气和巨大压力的商业气息。前台的姑娘笑容职业得无可挑剔,她们的话术像经过千百遍演练,每一个停顿、每一个重音,都精准地敲在你最脆弱的神经上。“同学,考虑哪个专业?目标院校是985还是211?”她们不问你为什么考研,不问你的兴趣,她们只关心你的“数据”,以便快速将你匹配到对应的产品——是的,是产品。
从几千块的普通网课,到几万甚至十几万的协议班,价目表像高档餐厅的菜单一样令人眼花缭乱。那个叫协议班的东西,简直是当代炼金术的杰作。它用一个“不过退费”的承诺,把不确定性打包成一个看似稳赚不赔的金融产品。你买的不是课,是保险,是一份对抗失败的心理安慰剂。我看着表弟那双闪烁着希望又充满迷茫的眼睛,看着他父母在一旁盘算着家里那点积蓄,那一刻,我感觉郑州中公考研的本质被无限放大:它精准地捕捉了这个时代无数普通家庭对“阶层跃升”最朴素、也最急切的渴望,并将其货币化。
这里的名师,更像是流量明星。他们不常出现在触手可及的教室里,而是活在巨大的LED屏幕上,活在线上直播间里。他们的语速极快,段子信手拈来,知识点被切割成一个个易于吞咽的“考点胶囊”。“同学们,这个知识点,记下来,必考!”“听我的,这道题就这么解,不要问为什么,考场上没有时间给你思考为什么!”他们是技巧的传授者,是应试的速成教练,唯独不像一个传统意义上的“老师”。他们的存在,就是为了让你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最大量的得分技巧。这是一种工业化的知识灌输,效率至上,灵魂靠边。
走在郑州中公考研的自习室走廊里,你几乎听不到交谈声。空气里只有两种声音:一种是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密集得像永不停歇的春蚕在啃食桑叶;另一种,是压抑着的、从喉咙深处发出的、背诵政治口诀的嗡嗡声。每个人的工位都被书本堆成堡垒,把自己和外界隔离开。桌上是永远喝不完的咖啡和功能饮料,脸上是睡眠被严重剥夺后特有的浮肿和憔悴。他们像一群孤独的马拉松选手,在同一条跑道上奋力奔跑,彼此是竞争者,也是这巨大孤独感的见证人。
偶尔,你会看到有人在楼梯间里崩溃,无声地掉眼泪,然后迅速擦干,重新戴上那副坚强的面具。在这里,情绪是奢侈品,时间才是唯一的硬通货。大家心照不宣地遵守着一套规则:不打扰,不交心,专注于自己的“上岸”大业。这不像大学,大学里有社团,有恋爱,有挥霍不完的青春。这里只有目标,一个叫做“研究生录取通知书”的唯一目标。郑州中公考研成功地为这群年轻人营造了一个“奋斗”的真空环境,屏蔽掉一切可能干扰学习的因素,也屏蔽掉了生活本身。
我常常在想,郑州中公考研这样的考研基地,到底为这座城市,为这些年轻人带来了什么?
它无疑提供了一条路径。在就业市场日益严峻的当下,对于那些出身普通、没有太多资源和背景的河南学子来说,考研几乎是唯一看得见、摸得着的,能够提升自身竞争力的独木桥。“上岸”,这个词本身就充满了隐喻,意味着从一片波涛汹涌、前途未卜的苦海,挣扎到一片稳定、安全的陆地。郑州中公考研贩卖的,就是这张船票。它把复杂的知识体系简化成可以被快速记忆的模块,把漫长艰辛的备考过程,变成一个有明确时间表、有“名师”指导、有“战友”陪伴的流程。它用标准化的服务,对抗个人化的迷茫。从这个角度看,它是有价值的。
但硬币的另一面,是思想的固化和创造力的消磨。当一切学习都以“考不考”为最终标准时,知识本身的神圣感就消失了。学生们不再为了探索真理而读书,而是为了得分。他们熟练地掌握各种答题模板,却可能从未真正理解过理论背后的深刻内涵。这种“唯分数论”的思维模式,会不会被带到未来的研究生学习甚至人生道路中?当他们终于“上岸”后,面对需要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科研生活,会不会感到无所适从?
而且,这种模式加剧了教育的“军备竞赛”。当有人花五万报了协议班,那些只买得起几百块网课的学生,内心的焦虑感可想而知。它让考研不再仅仅是智力和毅力的比拼,更成了一场家庭财力的较量。郑州中公考研就像一个巨大的放大器,将社会的焦虑、教育的内卷,以一种极其商业化的方式,赤裸裸地呈现出来。
离开那栋红色大楼时,夜幕已经降临。华灯初上,一波波疲惫的学子从里面走出来,汇入郑州夜晚拥挤的人潮。他们的身影,渺小,却又带着一种执拗的倔强。他们中的一些人,明年会拿到理想的录取通知书,奔赴人生的下一站;另一些人,可能会选择“二战”,回到这里,再重复一年的苦修。
而郑州中公考研,这座红色的钢铁堡垒,会永远矗立在那里。它不关心个体的悲欢,它只负责运转。它像一台巨大的机器,日复一日地吞吐着年轻的梦想,用流水线的方式,为这个渴望改变命运的时代,源源不断地生产着“准研究生”。而那些在其中挣扎、奋斗、欢笑、哭泣的鲜活面孔,最终,都成了它巨大成功故事里,一个模糊的背景。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