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出口转内销”这几个字,如今听着,总觉得带着点儿唏嘘。我老家那边,靠着沿海,早些年,家家户户都跟外贸沾点边儿。什么服装厂、玩具厂、鞋厂,遍地开花。那时候,每天傍晚最热闹,厂里下班,工人涌出来,说说笑笑,空气里都飘着一股子忙碌挣钱的味道。
记得小时候,最盼着过年。过年能穿新衣服,而且还是那种花花绿绿,带着洋文标签的。那时候,我们根本不知道什么牌子,只知道这些衣服是“出口”的,质量好,款式也比镇上小店里卖的土布衣裳时髦多了。后来才知道,那些衣服,就是传说中的“尾单”,或者说是“瑕疵品”。
所谓“瑕疵”,有时候就是一根线头没剪干净,或者一个扣子没钉牢。但就是这么点儿小问题,就被老外拒收了。厂里没办法,只能低价处理,或者直接内部消化。于是,我们这些小孩,就成了最早一批享受“出口转内销”红利的群体。
那时候,我妈在一家玩具厂上班。厂里主要生产毛绒玩具,什么小熊、小兔子、小狗,应有尽有。我最喜欢的是一种会唱歌的小鸭子,黄色的绒毛,圆溜溜的眼睛,按一下肚子,就会唱一首英文歌。那歌我听不懂,但觉得特别洋气。
这种小鸭子,原本是要出口到美国的。但后来,因为一批鸭子的眼睛颜色有点儿偏差,被退回来了。厂里老板愁眉苦脸,说这批鸭子损失大了。结果,没过几天,我就在镇上的集市上看到了这种小鸭子,价格比正品便宜了一半还多。我妈给我买了一只,我抱着它,高兴了好几天。
后来,我长大了,离开了小镇,去了大城市读书工作。渐渐地,对“出口转内销”这个词,也失去了最初的兴奋感。毕竟,现在什么好东西买不到?网购那么发达,全球好货,动动手指就能送到家。
但是,前几年疫情,倒是让我重新关注起了“出口转内销”。那时候,全球经济都不景气,很多外贸企业都面临着订单锐减的困境。这些企业为了生存,不得不把目光转向国内市场。
我有个朋友,就是做外贸服装的。疫情期间,他的订单几乎全部取消,仓库里堆满了积压的货物。他急得焦头烂额,到处想办法。后来,他决定转型做内销,开始在电商平台上卖货。
刚开始,他很不适应。以前做外贸,都是跟国外的大客户打交道,订单量大,利润也高。现在做内销,要跟各种各样的消费者沟通,还要应对各种各样的售后问题。他觉得很累,也很烦。
但他没有放弃。他开始研究国内市场的需求,调整产品策略,改进销售方式。慢慢地,他的生意开始好转。现在,他的内销生意已经做得有声有色,甚至比以前做外贸还要赚钱。
我问他,为什么能转型成功?他说,关键是要放下身段,真正了解国内消费者的需求。以前做外贸,总觉得老外才是上帝。现在做内销,才知道,真正的上帝是自己的同胞。
他说得很有道理。出口转内销,不仅仅是把货物从国外卖到国内,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要从“外”向“内”看,要从“大”向“小”看,要从“远”向“近”看。
现在,“出口转内销”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越来越多的外贸企业开始关注国内市场,开发适合国内消费者的产品。这对于国内消费者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我们可以买到更多物美价廉的商品,享受到更高品质的服务。
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出口转内销”不仅仅是一种商业行为,更是一种经济转型。它意味着中国经济正在从出口导向型向内需驱动型转变。这种转变,对于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来说,至关重要。
我希望,未来的“出口转内销”,不仅仅是简单的货物转移,更是一种理念的融合,一种文化的交流,一种共同发展的机遇。让更多的中国制造,走向世界,也让更多的世界好物,走进中国。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