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议论文的英语,说起来,简直是留学路上,或者说跟英语打交道这码事儿上,一块绕不过去的巨石。你以为过了四六级,甚至托福雅思分数挺好看,就能潇洒自如地写点东西了?Naive!太天真了。特别是那种正儿八经要求你摆事实讲道理,还得有批判性思维(那个词儿,critical thinking,多少人的噩梦啊)的议论文。
刚开始接触,我的感受就一个字:别扭。浑身不自在。中文写议论文,好歹是自己的母语,脑子里想啥,笔下(或者指尖)就能流淌出差不多的东西。哪怕不深刻,至少是顺的。可英语这玩意儿,就像是给你造了副假肢,你想让它跑,结果它不是同手同脚,就是直接绊倒。
最要命的是那个结构。国内老师教的,通常是“总-分-总”,或者给你几个模板句。到了国外,或者说真正接触到地道的学术写作要求时,你会发现,那个骨架还在,但血肉和呼吸方式完全变了。它不只是让你有个论点,然后找几个证据支撑那么简单。它要求你的论点得是明确的(crystal clear),证据得是有力的(compelling),而且分析得是透彻的(incisive analysis)。每个点之间怎么过渡?用什么词儿把前一句的尾巴和下一句的开头勾搭起来?那些所谓的connectors,什么however, moreover, consequently... 用不好,生搬硬套,文章就显得特别僵硬,像个机器人说话。用得妙,整个逻辑链就活了,像河流一样自然流淌。但这“妙”字,背后是多少次的推倒重来,多少个夜晚对着屏幕抓耳挠腮啊!
而且,他们特别看重你的声音(voice)。不是说让你喊出来,而是说你的观点和论证得有你自己的思考烙印。不能只是转述别人的话,或者泛泛而谈大家都知道的常识。你要参与对话(join the conversation),引用别人的观点是为了衬托、是为了反驳、是为了深化你自己的看法。你知道吗?很多时候,写议论文就像是在跟一个假想的、有点杠精的读者对话。你提出一个点,脑子里就得蹦出来一个声音问:“Why should I believe you? Where is your proof? What about this counter-argument?” 然后你得预判这些问题,并在文章里一一回应。这可不是简单的陈述,这是一种博弈,一种智力上的角力。
最让我头疼的阶段,是找证据。不是说找不到,而是找合适的证据。一篇关于社会议题的议论文,你需要的数据、研究、权威人士的观点,这些东西散落在各种文献、网站里。你得像个侦探一样去搜寻,然后像个律师一样去筛选,最后像个魔术师一样把它们组合起来,为你自己的论点服务。而且引用的时候,那个规范,那个格式,APA, MLA, Chicago... 随便哪个都能让你瞬间回到小学被罚抄生词的恐惧。一个标点符号错了,一个逗号的位置不对,都可能被扣分。这不是在写文章,这是在做精密的手术啊!
还有用词。哦,天哪。中文里可能一个词就能表达的意思,英语里得根据语境、语气、正式程度选用完全不同的词。同义词辨析,以前觉得是小打小闹,写起议论文才知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用了一个稍微有点口语化的词,整段的正式感就垮了;用了一个过于绝对的词(比如always, never),立马就给审阅者留下了攻击的把柄。他们喜欢看你用一些限定性的词汇,比如tend to, may, suggest, indicate... 显得你的论断更严谨,留有余地。这跟我们习惯的那种斩钉截铁的表达方式很不一样。得学会在语言上跳舞,既要表达清晰,又不能话说太满。
写初稿的时候,那感觉就像是在泥地里艰难跋涉。脑子里的想法是散的,英文词汇和句型是有限的。写出来的东西,语法错误像野草一样疯长,逻辑断裂的地方比比皆是。读起来,就是一堆破碎的句子硬生生堆砌在一起。那时候真的特沮丧,会怀疑自己是不是根本没学好英语,是不是就没有写东西的天赋。
但你知道吗?真正的进步,往往就藏在那些修改的过程里。拿到老师或者同学的反馈,上面密密麻麻的红色标记,刚开始看着心惊肉跳。可当你静下心来,一条一条地去看,去琢磨,去尝试按照建议修改,你才发现,哦,原来这里的表达可以更简洁,那里的论证需要补充,这个过渡句可以这样写更自然。每一次修改,都像是在给文章整形,一点点把那个歪歪扭扭的框架扶正,把那些干瘪的论证充实起来。
有时候,一篇几百字的议论文,修改花费的时间精力可能比写初稿还要多好几倍。你得反复朗读自己的文章,听它的节奏,感觉它的流畅度。有时候读着读着,会突然意识到某个地方读起来特别拗口,那多半就是有问题了。
别说什么“一气呵成”。对我来说,写议论文的英语,从来都不是一气呵成的事情。它是一连串的停顿,思考,擦掉,重写,查词典,翻语法书,看例文,再修改... 一个磨人的过程。但当最终交出去的那一刻,哪怕知道它还不完美,心里也会有一点点如释重负,甚至夹杂着一丝丝成就感。毕竟,那是你用有限的词汇和句型,硬生生地雕刻出来的东西。
后来慢慢发现,写议论文的英语,不仅仅是学习一种文体,更是在学习一种思维方式。它强迫你去澄清自己的想法,去寻找支撑它的证据,去组织你的语言让别人信服。这种能力,其实挺宝贵的,不只在学校里有用,在生活中,在工作中,你想表达一个观点,想说服别人接受你的方案,都需要这种清晰、有条理、有证据的沟通能力。
所以,再回过头来看那些曾经让我头疼的议论文,我现在觉得,它们就像是闯关。每一篇都是一个挑战,逼着你去学习新的“武器”(词汇、句型、表达法),去磨练你的“策略”(逻辑、结构、论证)。也许我永远也写不出那种文采斐然、思想深刻的鸿篇巨制,但至少,我已经不再是那个面对议论文就手足无措的新手了。我知道了该从哪里下手,知道了重点在哪里,知道了哪怕写得磕磕巴巴,只要论点清晰,证据到位,逻辑在线,它就是一篇有效的议论文。而且,你知道吗?有时候,那种看似笨拙、但充满真诚和个人思考的文字,反而比那些套话连篇、华而不实的文章更能打动人。毕竟,写文章的最终目的,不就是为了沟通和连接吗?用你最真实的声音,去触碰读者的心智。即使是用英语,这层核心的意义,我想,是不会变的。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