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说起“中国大学生在线校园号”,脑子里第一个跳出来的画面是什么?不是那个冷冰冰的官方图标,也不是什么流程指南,而是那些个熬夜肝出来的推送,是食堂阿姨那一句“同学,你的饭没扫码”,是图书馆里偷偷摸摸蹭网刷视频的背影,更是无数次deadline前,对着空白文档抓耳挠腮的绝望。它啊,早就不单单是个“号”了,它是我们这群人,在这个特定时空里,用手指敲打出来的生活切片,是情绪,是记忆,是集体无意识的一部分。
你看,每一个校园号背后,都站着一群怎样的人?他们可能是新闻系的,满腔热血想做个大新闻,结果发现头版头条永远是领导讲话或者“我为师生办实事”;他们可能是中文系的,遣词造句玩得溜,可惜编辑要求你标题得带括号【重磅】或者【必看】;也可能是根本没学过媒体运营的,纯粹因为热心或者被抓壮丁,愣头青一样冲上去,从排版到写稿,从找选题到催截稿,一路摸爬滚打。摸爬滚打,对,这词儿太贴切了。这可不是坐在空调房里动动手指那么简单。
我记得有一次,为了赶一个迎新专题,得去采访新生报到现场。七月流火啊,真真是火。穿着短袖T恤,背个单反,挤在人群里,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流,妆?早就不知道糊到哪儿去了。旁边有家长大声讲电话,有拎着大包小包的新生一脸茫然,还有志愿者一遍遍重复着同样的指引。我就像个游魂一样在里面穿梭,找人搭话,问他们感受怎么样。能问出啥惊天动地的回答?无非是“挺好的”“有点热”“对大学生活充满期待”之类的。可这些碎片,得硬生生拼凑成一篇篇“鲜活”的新闻稿。写的时候,得藏起那份焦躁和疲惫,文字里还得洋溢着青春的朝气和希望。真难啊,这种拧巴劲儿。
再说说选题。校园号的选题,说实话,来来回回也就那么些。开学迎新、社团招新、运动会、艺术节、期末考试、毕业季……像是绕不开的四季,每一年都得经历一遍。怎么把这些老掉牙的题材写出花儿来?这才是真功夫。得挖细节,得找故事,得跟人聊。聊什么?聊那些藏在正式活动背后的小插曲,聊那些普通学生的闪光点,聊那些不被大喇叭宣传的真实情绪。
我有个朋友,做他们学校的校园号。她最喜欢拍宿舍里的猫。不是学校养的,是偷偷溜进来的流浪猫,被她们这些“铲屎官”收编了。她拍猫咪在阳台上晒太阳,拍它们在宿舍里睡觉,配的文字都是那种絮絮叨叨的日常。结果呢?这个系列比那些正儿八经的活动报道受欢迎多了。评论区里都是“啊啊啊猫咪好可爱!”“这是在哪栋宿舍啊我也想去rua!”你看,这就是接地气的魔力。那些冰冷的政策宣讲,那些硬邦邦的活动通知,学生们可能瞟一眼就划过去了,但这种带着生活气息、带着人情味的东西,才能真正触动他们。
但接地气也不是那么容易的。有时候,你想写点“非主流”的东西,比如学生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比如大学生活中的迷茫和焦虑。这些话题,多有共鸣啊!谁还没在宿舍楼下哭过呢?谁还没对着简历发过呆呢?可往往这种时候,声音就变得小心翼翼起来。怕写不好,怕引起误解,更怕触碰某些“禁区”。于是,文字又回到了安全区,回到了那些歌舞升平、积极向上的调子。不是说积极向上不好,只是如果永远只有一种声音,这个世界是不是就显得太单薄了?校园生活,难道只有光明,没有一丝阴翳吗?
当然,校园号也带来了很多便利。比如信息获取。学校的通知、讲座信息、招聘信息,基本上都能在上面找到。比如互动。可以在评论区跟同学交流,可以给某个活动报名点赞。它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学生和学校的距离。但这种拉近,有时候也带着点表演性。大家都小心翼翼地维持着一个“理想大学生”的人设,文字也是规规矩矩的,生怕说错了话。这种“乖巧”,其实挺没劲的。
我更喜欢那些带着烟火气、带着颗粒感的文字。比如某个同学分享的考研心路历程,不是那种鸡汤文,而是细致地记录下每一个崩溃的瞬间,每一次咬牙坚持。比如某个社团的幕后花絮,不是最终呈现的光鲜亮丽,而是为了一个细节反复排练到深夜的疲惫,是为了拉赞助磨破嘴皮的窘迫。这些,才是真实的大学生活啊。
所以,“中国大学生在线校园号”对我来说,是一个充满复杂情感的载体。它承载着学校的意志,也试图容纳学生的声音;它提供了便利,但也常常框住了个性的表达。它像一个放大镜,有时候放大了大学的美好,有时候也无意中暴露了某些僵化和不足。
未来呢?我希望这个“号”,能变得更像一个有温度、有血有肉的社区。不只是信息的发布站,更是情感的交流地。能听到更多元的声音,看到更多不同的风景。能让那些埋头学习、埋头社团、埋头生活的普通学生,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存在感,找到那份独属于青春的、不加修饰的真诚。别老端着了,偶尔也放松一下,聊点天南海北的,分享点鸡毛蒜皮的, maybe?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