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说起学英语,多少人上来就是抱着本厚厚的词汇书,或者对着满屏幕的语法题,吭哧吭哧,苦大仇深。嘿,别怪我说话直,那样学,能坚持多久?能学出啥乐趣来?在我看来,学英语,那些真正能留住你的,让你心甘情愿花时间去琢磨、去感受的,一定、必须是故事。那些藏着人情味儿的、跌宕起伏的、甚至只是生活里某个微小瞬间的故事。
你想啊,一个单词,比如 "ephemeral"(短暂的)。你在词汇书里看到它,旁边写着:形容词,短暂的,转瞬即逝的。哦,知道了。然后呢?过几天可能就忘了。但如果我在一个故事里读到,说的是某个山顶的日出,美得惊心动魄,但"it was an ephemeral beauty, gone the moment the sun fully crested the horizon"(那是一种短暂的美,太阳完全升上地平线的那一刻便消失了)。哎呦,这个词瞬间就活了,跟那橙红的金光、跟那一刹那的心动连在了一起。下次再看到或者想用到它,脑子里浮现的就是那个画面,那种感觉。这,就是故事的力量,它给语言注入了生命。
而且故事的类型可太多了,根本不是只有莎士比亚那种正儿八经的文学巨著(当然那些也很好,但可能对初学者来说门槛有点高)。可以是短篇小说,几页纸,人物关系、情节冲突、情感波动,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读完一个,成就感唰唰地来。可以是儿童绘本,别小看它们,图文并茂,语言简单却充满想象力,很多地道的表达方式就藏在那些看似简单的对话里。比如《小王子》,那样的文字,简单又深刻,读一遍是故事,读第二遍可能就读出了人生。
再来点不那么“文学”的?Reddit上的那些用户分享的故事,天南海北,什么奇葩事儿都有,语言生动口语化,充满了网络俚语和真实的情绪。看他们怎么吐槽,怎么讲自己的囧事,怎么分享突如其来的温暖,那就是最鲜活的语言样本库啊。或者听听英文播客,很多播客主持人讲自己的生活经历,某个旅途中的故事,或者一段和朋友的对话,那种不紧不慢、充满个人风格的讲述,节奏感、语调、习惯用语,全都在里面了。
我记得以前学英语,最怕的就是听力,感觉耳朵跟不上。后来我就找各种英文故事来听,有声书也好,讲故事的播客也好,甚至是一些外国人拍的生活vlog,他们讲自己的日常生活,今天去哪儿了,吃了什么,遇到了什么好玩的事儿。刚开始可能听得磕磕巴巴,得反复听,对照文字。但慢慢地,你会被内容吸引,想知道后面发生了什么。注意力从“我听懂了几个单词?”转移到了“这个故事接下来怎么发展?”。奇妙之处就在这儿,当你全情投入到故事里,语言就变成了载体,你不是在学习语言,而是在体验一个世界。在这个过程中,词汇、语法、语感,它自己就会往你脑子里、耳朵里钻。
别忘了文化!每一个故事都像是一个小小的文化切片。读欧美的故事,你会了解他们的幽默方式、社交习惯、看待世界的角度;读亚洲作家的英文故事,又会感受到不一样的韵味和思考。这比你看那些干巴巴的介绍文化习俗的书籍,来得更有血有肉,更有共鸣。你能体会到故事里人物的喜怒哀乐,他们的选择和困境,这些都深深根植于他们所处的文化背景。语言和文化从来都是分不开的,故事就是它们最好的联结点。
说起来,我第一次对某个英文表达印象深刻,就是一个故事里看到的。那是个挺简单的故事,讲一个人克服困难去实现梦想。里面有一句话我至今记得清清楚楚:“He knew it would be tough, but he was ready to roll up his sleeves.” (他知道会很困难,但他已经准备好卷起袖子大干一场了)。“roll up his sleeves”,卷起袖子,多么形象的画面感!一下子就懂了,哦,这是准备撸起袖子加油干的意思。比字典里那个抽象的解释“准备努力工作”生动多了,而且带有一种干劲和决心在里面。这个词组就这样通过故事,牢牢地印在了我脑子里。
所以啊,别再把自己困在那些枯燥的教材里了。学英语的路子很多,但如果想走得远、走得开心,一定要和故事做朋友。去找那些让你好奇的、让你感动的、让你笑让你哭的故事吧。它可以是一本小说,一段采访,一场脱口秀,甚至只是YouTube上一个普通人分享的生活片段。投入进去,感受它,让语言的魅力自然地流淌出来。有趣的故事,才是学英语最好的老师,没有之一。它不光教你语言,它打开的是一扇通往世界、通往不同人生的窗户。想想都觉得ワクワク(Wakuwaku,日语,意为兴奋、期待)的,不是吗?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