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课程教育研究,这词儿一出口,是不是听着就特别“学院派”,特别高大上?研究嘛,总归是好事。可我总觉得,咱们这些年关于课程的研究,有些时候,是不是离地太远了点?或者说,研究的方向,是不是有点儿……跑偏了?
你看现在很多课程,尤其是那些“新课标”下的产物,理论上讲得头头是道: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啦,要探究式学习啦,要跨学科融合啦。这些概念听起来多美妙啊,像是一幅幅教育的理想蓝图。可真把这些东西打包塞进课堂,塞给那些 overworked 的老师,塞给那些每天被各种考试、作业压得喘不过气的孩子,结果呢?往往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研究,得研究真问题啊。课程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在我看来,很多时候,它是脱离生活的。知识点还是那些知识点,一百年前是这么讲的,现在换个花哨的 PPT,还是这么讲。物理学的定理,数学的公式,历史的事件……它们怎么跟孩子们每天触摸的手机、看到的弹幕、关心的偶像、遇到的困惑联系起来?研究课程,不该只是研究怎么更有效地“传递”知识,而应该研究怎么让知识“活”过来,怎么让知识成为孩子们理解和改造世界的工具。这工具得是他们拿得动、使得惯的。
再说说教学方法的研究。各种先进理念层出不穷,什么“翻转课堂”、“项目式学习”(PBL),名字一个比一个响亮。研究者们在精心设计的实验班里,或者在少数条件优越的学校里,证明了这些方法多么有效。然后呢?一声令下,“推广”!可实际情况是,大部分学校没有那些小班额,没有那么充裕的课时,没有配备那么多的助教或者技术支持。老师们呢?很多人连自己的备课时间都得靠挤,哪有精力去设计一个复杂的 PBL 项目?去研究怎么“翻转”那几十上百页的教材?所以,很多时候的“推广”,最后就变成了形式主义,或者仅仅是给老师们增加了新的负担——让他们在沿用旧模式的同时,还得硬着头皮去“模仿”那些新方法的皮毛。这研究,得研究在现实 constraints(约束)下,怎么办!得研究如何微调,如何渐进,如何让大多数老师都能上手,都能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而不是制造新的焦虑。
课程评价,这绝对是课程教育研究绕不开,但又常常让人心生畏惧的一环。考试,分数,排名——这三座大山往那里一杵,再美好的课程设计,再先进的教学方法,都可能被扭曲。研究怎么让课程更有意义,可如果最终的“指挥棒”只看标准化考试成绩,老师和学生自然会用脚投票,回到最能“提分”的老路上去。我们的研究能不能更勇敢一点,去挑战现有的评价体系?去研究如何真正评价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如何评价他们的创新精神?如何评价他们的合作与沟通?这些东西不是选择题或者填空题能测出来的,它需要更复杂、更多元、更贴近真实情境的评价方式。这方面的研究,我觉得太少了,太需要突破了!别总跟着屁股后面修修补改,得往前冲,去定义什么是“好的学习结果”,什么是“有价值的能力”。
还有啊,教师作为课程的实施者,他们的角色在研究中是不是被充分重视了?很多研究,感觉都是在研究“教材”、“大纲”、“方法”,把老师当成了这些成果的“使用者”。但老师不是流水线上的工人啊!他们每天面对活生生的个体,面对千变万化的课堂情境。最有价值的课程实践经验,往往就在那些优秀的、有思考的老师手里。他们怎么根据学生的反应调整教学?怎么在课堂上即兴发挥?怎么把书本知识跟当地的生活、文化结合起来?这些鲜活的东西,是不是也该成为我们研究的重点?甚至,我们应该研究如何赋能老师,让他们自己成为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让他们拥有更大的自主权和专业判断力,而不是被各种“上面”来的东西牵着鼻子走。教师专业发展,不仅仅是培训,更是赋权,是共同研究。
别忘了技术的角色。技术,它是个工具,强大的工具。但工具是为人服务的。课程教育研究关于技术这块,不能光研究有什么新奇的 app,有什么炫酷的平台。得研究技术如何真正服务于学习目标,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复杂的概念,如何促进互动和协作,如何让个性化学习不再是句空话。更重要的,得研究技术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比如信息过载,比如注意力碎片化,比如数字鸿沟的加剧。技术与课程整合,这研究得深入到教学的核心,而不是停留在表层应用。
说点儿更野的,但我觉得特重要的:课程的文化性与伦理。每一门课程都蕴含着特定的价值观、世界观。我们教什么、怎么教,其实都在塑造着下一代人的认知和情感。研究课程,得研究它背后潜在的文化假设,它可能传递的隐性信息。得研究如何让课程具有文化自觉,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理解能力。同时,还得研究课程伦理:哪些内容是孩子们在特定年龄不适合接触的?哪些观点可能具有误导性?课程设计者和实施者,背负着多大的伦理责任?这块儿的研究,可能比研究考试技巧、教学方法更 fundamental(基础),也更需要深刻的反思。
有时候看着书架上那些厚厚的课程研究专著,我觉得它们写得挺好,理论框架也挺完整。但总感觉少了点什么。少了一种带着泥土气息的真实感,少了一点面对具体的人时的温度。课程教育研究,不该只是书斋里的推演,更该是课堂内外、学校社区、乃至于整个社会大背景下,对“教什么”、“怎么学”的持续追问和探索。它需要理论的引领,但更需要实践的验证和反哺。它需要严谨的方法,但更需要那份对孩子成长、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和反思精神。
这不是一条容易的路。课程改革,触动的是深层的利益结构和惯性思维。课程研究,要面对的是复杂的教育现实和多变的社会环境。但正因为难,才显得重要。我们研究课程,最终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让孩子们在学校里度过的那些年,不是一段段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煎熬,而是充满好奇、探索、发现和成长的旅程。是为了让他们走出校门时,不仅脑子里有知识,心里有力量,眼里有光芒。
所以,课程教育研究啊,别再把自己关在屋子里跟概念捉迷藏了。走出来吧,去看看孩子们在笑什么,在愁什么;去听听老师们在抱怨什么,在坚持什么;去感受社会脉搏的跳动,去思考未来会是什么模样。让研究的问题,来源于真实的需求;让研究的成果,能真正解决现实的困境。让每一次关于课程的思考和尝试,都饱含对教育的敬畏和对未来的期许。这才是课程教育研究应有的样子,不是吗?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