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北京
北京
上海
广州
天津
首页 》 关于学科的英语作文
关于学科的英语作文
0人回答
10人浏览
0人赞
发布时间:2025-07-03 15:01:04
188****3100
2025-07-03 15:01:04

英语,这个词,对我来说,曾经就是一串冰冷的符号,和数学公式、化学方程式没什么两样。它躺在教科书里,被拆解成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语法词汇时态语态。我们的任务,就是把这些零件吞下去,然后在考试那一天,原封不动地,或者稍微变形地,再把它们吐出来,洒在试卷上。分数,就是唯一的衡量标准。

那段日子,现在回想起来,空气里都弥漫着一种……怎么说呢,一种灰色的、压抑的味道。我记得那个下午,阳光斜斜地打在布满粉笔灰的窗台上,老师在前面用一种近乎催眠的语调讲解着过去完成进行时,而我的思绪早就飘到了窗外,跟着一只麻雀飞向了远方的天空,那个天空里,没有语法,没有单词,只有自由。教室里,是几十个和我一样,眼神迷茫,灵魂出窍的躯壳,在机械地重复着 “I am, you are, he is”。这哪里是语言?这分明是咒语,一种禁锢思想的咒语。

应试教育下的英语学习,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悲剧。它成功地把一门本该是充满生命力、连接着广阔世界的语言,变成了一具僵硬的、被解剖得支离破碎的标本。我们学的不是English,而是“考试英语”。我们热衷于讨论各种偏门的语法陷阱,背诵那些连英国人自己都八百年用不到一次的生僻词,我们像工蚁一样,疯狂地刷题,总结着各种“万能模板”和“高分句型”。

结果呢?结果就是,我们很多人,包括曾经的我,可以拿到相当高的卷面分,却连看一部没有字幕的美剧都费劲,更别提和真正的外国人进行一场哪怕是最简单的日常对话了。那种感觉,特别拧巴。就像你学了一辈子乐理,背熟了所有五线谱,却从来没有亲手摸过一次钢琴,从来没有感受过音符在指尖流淌的快乐。纯粹的折磨。

我的“叛逆”,或者说“觉醒”,来得有点晚,但幸好还是来了。

它不是来自某位名师的醍醐灌顶,也不是因为突然找到了什么绝妙的学习方法。它来自一盘盗版的《老友记》光碟。那是我第一次,在没有字幕的情况下(因为字幕是坏的),去“听”英语。一开始,我当然是云里雾里,只能靠着演员夸张的表情和动作去猜剧情。钱德勒的讽刺,瑞秋的惊呼,乔伊的“How you doin'?”,都像隔着一层毛玻璃。但是,很奇怪,我没有放弃。我一遍一遍地看,一遍一遍地猜。突然有一天,我听懂了一个笑话。一个非常简单的笑话。我没有看字幕,没有查字典,就在那个瞬间,我get到了。

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像一道光,突然刺破了多年的阴霾。像一个被锁在房间里很久的人,第一次找到了钥匙,打开了门。原来,这些我背了无数遍的单词,组合在一起,是可以这么生动,这么有趣的!原来,语言的魅力,根本不在于它的结构有多严谨,语法有多正确,而在于它所承载的情感文化幽默

从那天起,英语对我来说,不再是一门“学科”。它活了过来。

我开始疯狂地寻找一切能让我“沉浸”进去的东西。我不再抱着单词书啃,而是开始听摇滚乐,从林肯公园的嘶吼中感受愤怒与力量,去查那些歌词背后到底在说什么狗屁倒灶的社会现实。我开始玩英文原版的游戏,为了看懂那些宏大的世界观设定和角色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我捧着电子词典,一个词一个词地查,乐此不疲。我甚至开始在油管上看一些国外的Vlog,看他们如何做饭,如何旅行,如何抱怨自己的老板。

这个过程,是一种重塑

我发现,英语不仅仅是一扇窗,让你看到外面的世界;它更像一面镜子,让你重新审视自己,以及自己所处的文化环境。你会发现,原来同样一件事情,可以用完全不同的逻辑去表达。中文的表达,往往是含蓄的、迂回的、重意境的;而英文的表达,常常是直接的、逻辑严密的、重结构的。这背后,是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

比如,我们习惯说“你先忙,我不打扰了”,这是一种体谅和礼貌。而英语里可能会更直接地说“Okay, I'll let you get back to your work.”,重点在于“让你回去工作”,行动导向非常明确。这没有高下之分,但这种差异本身,就极具魅力。它让你意识到,你习以为常的思维定式,并不是这个世界上唯一的范式。你的大脑,开始被动地进行“双系统操作”,思考问题的时候,多了一个全新的维度。这比任何考试高分,都来得更宝贵。

当然,我不是要全盘否定学校里的英语教育。那些基础的语法和词汇,就像是房子的地基,没有它们,万丈高楼也无从谈起。问题在于,我们花了太多的时间去加固和打磨那个地基,却忘了告诉学生,我们建这个房子的目的,是为了住在里面,是为了在里面感受阳光、空气和生活,而不是为了向别人炫耀这个地基有多么牢不可破。

这就是工具理性的悲哀。我们把英语彻底当成了一个工具,一个通往更高学历、更好工作、更高社会地位的工具。它的价值被量化为分数、证书和薪水。但语言,尤其是英语这样一门世界性语言,它的灵魂价值,恰恰在于那些无法被量化的东西——视野的开阔共情能力的提升、以及思想的自由

现在的我,英语依然算不上“精通”,口语里还是会有磕磕巴巴的时刻,写作时也还是会犯一些低级的语法错误。但,那又怎样呢?我不再为此感到焦虑。因为它已经不再是我需要去“征服”的敌人,而是融入我生活的一个朋友。我用它来获取第一手的信息,去读那些还没有中文译本的好书,去看那些我想看的电影,去听那些能让我热血沸腾的播客。它让我能够和一个来自地球另一端的人,在网上因为一个共同喜欢的乐队而相视一笑。

这种连接感,是任何分数都无法给予的。

所以,如果有人问我,英语这门学科到底是什么?我会说,它一开始,可能是一座让你望而生畏的山。但请你务必,务必不要只在山脚下徘徊,背诵地图和登山指南。你要试着往里走,哪怕只是走一小步。去找到一条属于你自己的小径,可能是一首歌,一部剧,一个游戏,或者一个偶像。当你真正走进那片森林,闻到泥土的芬芳,听到鸟儿的歌唱时,你就会发现,这根本不是一座需要征服的山。

这是一个全新的,等待你去探索和热爱的,世界

相关问答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