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想起绵阳那个地方,脑子里第一个晃过去的画面,不是富乐山的景儿,也不是剑门关的险,哎,就是那个建在城郊,远远看着有点孤零零,但又透着点艺术光晕的学校——四川文化艺术学院。说起来,这名字听着就带着股文艺范儿,文化啊,艺术啊,多美好多飘渺的词儿。可真要和它打上交道,尤其是家里有个想往艺术这条路上奔的孩子,或者你自己就是那个追梦人,绕不开的,最最现实,也最让人揪心的,恐怕就是那个“学费”了。
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真的不是。它像块沉甸甸的石头,压在多少普通家庭的心口上。大家心里都清楚,艺术这玩意儿,从小到大,哪样不烧钱?钢琴课、画画班、舞蹈培训,哪一样便宜过?可到了大学,尤其像川文院这样的学校,那个费用,嚯!感觉之前小打小闹的花费,跟这个比起来,简直就是毛毛雨了。
你坐在招生咨询会门口,或者翻着它官网上的招生简章,眼睛扫过去,看到专业介绍啊,师资力量啊,这些都带着光环。可一旦定格在“收费标准”那一栏,深吸一口气,那个数字跳出来的时候,心里真的会咯噔一下,然后就是一连串的盘算。一年多少?四年下来呢?这还没算上住宿费,更别提艺术专业那些五花八门的材料费、演出服租赁费、采风实践费……那些零零碎碎,加起来也是个大头。
具体是多少?这玩意儿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年年可能都有点儿调整,看专业,看你是本科还是专科或者专升本,都不一样。但你给我一个笼统的概念?嗯,怎么说呢,用我们老百姓的话讲,就是“不便宜”,甚至可以说,“挺贵的”。万把块钱一年?那是好多年前的行情了吧。现在啊,奔着两万、三万去,某些热门或者特殊的专业,可能还要更高。这可是一年啊!四年本科读下来,光是学费,十几万,那是打不住的。
想想看,送孩子去读个普通大学,一年几千上万,家里努努力,咬咬牙,也就过去了。可艺术院校这翻着倍往上涨的学费,对于一个普通工薪家庭,或者靠着几亩地过活的农村家庭来说,那是什么概念?那可能是父母攒了半辈子的积蓄,可能是向亲戚朋友东拼西凑的借款,可能是未来好几年都得精打细算、省吃俭用才能慢慢填上的“窟窿”。我认识一个朋友,他家孩子就在川文院学表演,说起来,孩子争气,考上了。可家长呢?愁啊!每个月给孩子的生活费得保证吧?孩子要排练演出,总得有像样的行头吧?再加上那个学费,简直像个无底洞。他们家,把老家县城的房子卖了,才凑够孩子头两年的学费和部分生活费。听着都让人心酸。
你说这钱花下去,值不值?谁也给不了你一个百分百肯定的答案。艺术这行当,充满了不确定性。有的人,天赋异禀,加上后天努力,机缘巧合,也许真就闯出了一片天,让这份昂贵的投入有了回报。可更多的人呢?他们一样努力,一样热爱,毕业了,可能连找个对口的工作都难。最后也许去了培训机构当老师,也许彻底转行。那十几万甚至几十万的学费,加上几年的青春,到头来,就成了一段美好的、有点奢侈的回忆?
这大概就是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学费背后,最让人感慨的地方。它不仅仅是教育的成本,它承载了太多普通家庭的希望,也伴随着巨大的风险和不确定。家长们在交钱的时候,心里可能都在默默祈祷,祈祷自己的孩子是那个能成功的少数派。孩子们在学校里挥洒汗水,可能也在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对得起家里出的这笔钱。
学校当然有它的道理,艺术教育需要更好的设备,需要更高水平的师资,这些都需要钱。私立院校嘛,运营成本高,收费高似乎也“情有可原”。但对于那些怀揣艺术梦想,家庭却不那么富裕的孩子来说,这笔学费,就像一道无形的墙,挡在他们前面。有多少有天赋的孩子,可能就是因为跨不过这个门槛,不得不放弃?想想都觉得遗憾。
当然,学校有没有奖学金、助学金?肯定有。但僧多粥少,杯水车薪。对于绝大多数学生和家庭来说,主体部分的学费压力,还是得自己扛。我看到过一些学生,在学校里除了学习,还拼命做兼职,发传单、端盘子、做家教,就是为了能稍微减轻一点家里的负担。那些年轻的脸上,除了对艺术的热情,更多了一份与年龄不符的成熟和辛酸。
所以啊,提到四川文化艺术学院的学费,我脑子里浮现的,不是某个具体的数字,而是一幅幅画面:是家长们皱巴巴的眉心,是点钞机沙沙作响的声音,是孩子们小心翼翼数着生活费的场景,是深夜画室里亮着的孤灯,是练功房里摔倒又爬起来的身影。它不仅仅是教育商品的价格,它是一个关于梦想、关于现实、关于家庭付出与牺牲的,沉重的故事。这份沉重,只有真正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得那么真切。希望那些咬牙付了高昂学费的孩子们,都能有机会,让这份投入,在未来某个时刻,真的能“开出花来”,哪怕只是一朵小小的、微不足道的艺术之花。毕竟,为了它,付出的,真的太多了。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