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又到了这节骨眼上,网上、朋友圈里,甚至七大姑八大姨的群里,那个熟悉的字眼儿——大学排名——又开始像潮水一样涌过来了。说实话,每次看到这玩意儿,心里总有点五味杂陈。一边是明晃晃的数字和序列,告诉你“金字塔尖”上坐着的是谁;另一边,是你自己或者身边人,为了爬上其中一级台阶,曾经熬过的夜、流过的汗,那种扑面而来的真实感,跟冰冷的排名一比,总觉得隔着点什么。
你看,年年都是那几张老面孔,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雷打不动地在那儿“掰手腕”。谁第一谁第二,仿佛成了某种国家级的保留节目。有时候觉得挺没劲儿的,就为了争个数字上的先后,底下的各种分析文章、数据解读,看得人眼花缭乱。可又不得不承认,这两个名字,在中国家长和学生心里,分量太重了。它们不仅仅是学校代码,更是某种象征,某种“成功”的敲门砖,甚至是一种阶层跃升的模糊许诺。高考那年,多少人的梦想就定格在这两个名字上,分数出来那天,多少家庭的悲喜系于此。那种紧张,那种期待,那种最终尘埃落定时的失落或狂喜,你想想看,那哪里是一个简单的排名能概括得了的?
再往下看,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这些名字跟着就来了,紧随其后,形成了一个稳固的第一梯队。这些学校,各有各的脾性,各有各的牛掰之处。比如复旦,总觉得带着一股子说不清道不明的人文气质,那种自由而无用的灵魂(虽然现在实用主义也挺重了)。上交嘛,工科的扎实劲儿摆在那儿,感觉走出来的人都带着一股子精气神。浙大,地处长三角的经济腹地,这几年发展势头猛得不得了,大有赶超之势。南大,总感觉低调一些,但在学术圈里,那块牌子硬得很。你说这些学校,哪个不是千军万马挤出来的?哪个里面没有一群聪明绝顶、勤奋刻苦的年轻人?把他们简单地放在排名里论高低,总觉得有点草率。
而且啊,这些排名的指标,你仔细琢磨琢磨,总觉得有那么点“不对劲儿”。科研经费、论文发表数量、高被引学者、国际声誉……这些固然重要,它反映了一所大学在学术研究上的实力和影响力。可是,一所大学的全部意义,难道就在于这些冷冰冰的数字吗?它教了多少好老师?培养了多少有情怀、有担当的学生?对社会做了多少实实在在的贡献?校园里是不是充满活力和思想碰撞?学生们是不是真的快乐、真的在成长?这些东西,排名里好像不太体现,或者体现得不够充分。但对于一个在这里面度过几年青春的人来说,这些才构成了一所大学最鲜活、最深刻的记忆。
我有个朋友,当年高考分数差一点点进了复旦,去了另一所排名靠后的“双一流”。刚开始心里挺不服气的,觉得“矮人一头”。结果呢?在那儿遇上了几个特别好的老师,带着他做项目,做出了点小成果。学校虽然名气没那么大,但老师们挺负责,同学关系也挺简单。毕业了照样找到了不错的工作,现在过得挺好。反倒是一些去了“名校”的,进了大牛课题组,但感觉每天就是螺丝钉,没有那种被看见、被引导的感觉。你说,这个排名,到底说明了啥?是个敲门砖,没错,但进了门之后,还得看里头的水深不深,看你自己是不是真的能游起来。
所以,每次看到新的大学排名出炉,我的心情总是复杂的。我知道它有用,它是很多学生和家庭做选择时的重要参考,它也反映了国家对高等教育资源投入和评价的一种导向。但我也总觉得,不应该被它完全绑架。排名是结果,不是原因。真正重要的,是大学怎么教书育人,怎么涵养学子的心智,怎么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对学生来说,选学校,除了看排名,更要看专业适不适合自己,看学校的氛围喜不喜欢,看这个地方能不能让你成为更好的自己。
那些在排名中或高或低的学校,它们都承载着无数年轻人的梦想和汗水。排名给它们贴上了数字标签,但标签之下,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个体,一段段不可复制的青春。我们讨论排名,关注排名,可以,但别让它变成唯一的标尺,别让它遮蔽了教育本身更丰富、更深刻的意义。毕竟,人生不是一场只有分数和排名的竞赛,它有更广阔的天地,更远大的目标。而好的大学,应该是能帮你看到那片天地,找到那个目标的地方,而不是仅仅给你一个高高的排名。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