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学英语这事儿,啊,真是老大难。就像一个魔咒,缠着多少人。从小到大,单词背了忘,语法学了懵,见了老外张不开嘴,笔头写出来像幼儿园水平。然后吧,铺天盖地,总能看到“杨萃先”这三个字,尤其是在各种职场英语、面试技巧的讨论里。她的课,总带着一种高效、短期见效的光环。那她的课,到底“可信”吗?哎,这问题,问到点子上了。
我觉得吧,看她的课可信不可信,得看你是谁,你要什么。不是所有人都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学习需求和基础更是天差地别。
先说那种,网上把她捧上天的声音。说得那叫一个神乎其神,什么“光速提分”,“面试杀手”,“直通外企”。听着是挺心动的,尤其是我们这种,被各种“轻松学英语”折磨得死去活来的人。你渴望一根救命稻草,渴望一种一劳永逸的方法。杨萃先的宣传,某种程度上,就抓住了这种心理。它不卖你“兴趣”,不卖你“文化”,它直接卖你“结果”—— 能让你在短期内,在特定的场景下,搞定问题的能力。
但真有这么神奇的事儿?我的个人看法是,她的课之所以被很多人觉得“有用”甚至“神奇”,是因为它很聚焦,而且强度够大。它不是那种,手把手从ABC教你发音,从'This is a book'开始搭句子的课。她那个课啊,听说是强度特别大,就像把你扔进一个高压锅,逼着你在极短的时间内,去消化,去输出,去模仿那些最实用的表达和套路。
你想想,很多成年人学英语,最大的问题是什么?不是笨,是没时间,是没毅力,是不知道学啥。我们想要的是能立刻用,能解决燃眉之急的东西。杨萃先的课,据说就是奔着这个去的。它把职场、面试、商务沟通里最核心、最高频的东西拎出来,浓缩,然后通过高强度的训练让你内化。这对于那些本身就有一定基础,只是缺乏实战经验,或者需要短期突破去应对一个具体目标(比如跳槽面试)的人来说,可能确实管用。
我有个朋友,就是那种,英语底子有点,但总觉得“差点意思”的。写邮件不够地道,开会听得懂但插不上话,最怕英文面试。他去上了,出来跟我说,累劈了,每天跟打仗似的,脑子是真转起来了,嘴巴也敢张了。他说那种高压的环境,逼得你没时间想,只能条件反射地去用那些练过的东西。从这个角度看,对他这样的人来说,这课就是可信的,因为它交付了他想要的结果。
但反过来,如果你是零基础,或者基础很薄弱的小白,指望它让你从零到一,从“你好”到“流利沟通”,甚至变大神?悬! 大概率会听不懂,跟不上,然后怀疑人生,觉得交了智商税。因为她那种快节奏、高密度的输入输出,是建立在你至少能听懂指令、能进行基本思考的基础上的。就像你不能指望一个没跑过步的人,直接去参加马拉松的冲刺训练一样。
网上也有人骂,说她课程太功利,套路化,学出来就是个“模板”,不够灵活,不够深入。我觉得这些声音也得听,而且有它的道理。她不是教你语言的思维方式,不是培养你对英语的兴趣,更不是让你去欣赏英美文化。她就是来搞定你在职场里最容易碰到的那些具体问题的。这就像你去学开车,她的课是针对性地练你在考场上通过考试的那些技巧,而不是让你去享受驾驶的乐趣,或者理解汽车的机械原理。目标不一样。
而且啊,任何学习方法,都只是个工具。这工具再好,也得拿起来用,得下苦功。杨萃先的课,强调的是练,反复练,高强度练。据说课后作业量也不小。如果你指望交了钱,坐在那里听听就能脱胎换骨,那肯定是不可信的幻想。再好的教练,也替代不了运动员自己去流汗,去死磕。
还有一点,价格。她课程的定价通常不低。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是一笔不小的投资。你得想清楚,这笔钱砸下去,你是不是她课程目标用户,你有没有那个决心和时间去消化吸收那些内容。如果只是一时冲动,或者觉得“贵的就是好的”,那这钱可能就打水漂了。
所以,杨萃先的英语课可信吗?我的个人观点是:它不是那种普适性的、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它的可信度,在于它的聚焦性和强度,对于有明确短期目标、有一定基础且愿意投入巨大精力去高强度训练的人来说,它可能非常有效,能快速帮你突破瓶颈,达到特定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可信的。
但对于基础薄弱、追求全面能力提升、想轻松学或者没准备吃苦的人来说,它可能不可信,甚至有害,会打击你的自信。
它不是教你“渔”,更像是在极短时间里,给你一堆加工好的鱼,再教你最快的吃法,以便你能立刻填饱肚子去应付眼前。这急功近利吗?也许吧。但对于饥饿的人来说,快速填饱肚子,就是最重要的可信。
最终,信不信,值不值,还得你自己掂量,看清自己的需求,也看清对方的课程属性。别被宣传冲昏头脑,也别一竿子打死。它是一把双刃剑,用对了人,锋利无比;用错了,只会伤到自己。这就是我对这事的全部看法。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