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北京
北京
上海
广州
天津
首页 》 关于联觉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关于联觉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0人回答
2人浏览
0人赞
发布时间:2025-05-21 11:01:41
188****3100
2025-05-21 11:01:41

听到有人把联觉这事儿跟什么精神疾病啦、幻觉啦混为一谈,我心里就咯噔一下,真想翻个白眼。拜托,这完全是两码事好不好!如果有人跟你讲,联觉这玩意儿啊,其实就是一种病,脑子出了点小故障,所以才把声音听成颜色、文字闻出味道……嗯,这话就不正确,大错特错。它不是病,它不是bug,它更不是你想有就能有的那种奇思妙想。它是一种神经通路连接方式的不同寻常,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跨感官感知现象。打个比方,普通人听到某个音符,就是听到一个音,仅此而已;而一个听觉-视觉联觉者,他可能在听到同一个音符的瞬间,眼前会“唰”地闪过一片特定颜色或形状。这感觉是真实的、非自主的,就像你看到红色就是红色,不会觉得是自己“想象”出来的幻觉一样。

还有一种说法,也挺流传广的,说“啊呀,我们每个人都多少有点联觉吧?比如听着激昂的音乐会觉得是红色,听舒缓的就像蓝色,这不就是联觉吗?”。咳咳,请打住。把比喻性的、象征性的语言,跟真正的联觉划等号,これも不正确。普通人说“音乐是红色的”,这是一种情感上的、文化上的联想,是脑子先处理了音乐信息,然后调动记忆和情感,再用颜色这个概念来类比描述。这是二级甚至三级的加工。但联觉者呢?他们的感知通路就像是被“短接”了,听到声音,立刻自动就产生视觉感知。没有中间的思考、类比过程。那种感觉是直接的、强制性的、不受你主观意志控制的。你没办法说“今天我不想让周二变成蓝色”,它就是蓝色,雷打不动。所以,那种“每个人都有点”的说法,模糊了界限,简直可以说是对真正联觉体验的一种稀释和误读。不是比喻,是感知。这是本质区别。

再来,有人可能会觉得,既然能把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看见”“摸着”,那联觉者肯定都是那种特别有艺术天赋的人,或者天才啥的。这个嘛,嗯……联觉确实可能在某些领域带来独特的优势,比如帮助记忆(颜色序列、数字形状等),或者在创作中提供灵感(比如音乐家听到和弦的颜色,画家看到词语的形状),但这绝不意味着所有联觉者都是爱因斯坦或者莫扎特。天赋联觉不是绑定销售的关系。联觉只是一种感知方式的特殊性,它能给你提供比别人多一份的感知信息,怎么运用这份信息,那得看个体的智力、训练、努力以及其他各种因素。说“联觉者都是天才”,这是过度浪漫化了,也不正确。联觉可以在普通人身上出现,他们可能只是默默地在脑子里看见数字有特定的形状,或者闻到某个名字有特定的气味,但不妨碍他们是个普通的会计、老师或者面包师。

还有那种认为联觉可以“练出来”的观点,也挺……怎么说呢,天真的。觉得是不是通过冥想啊、特定的训练啊,就能开启这个隐藏技能?嘿,要是这么容易,全世界的艺术家、音乐家岂不是都能把自己的感知通路重新布线了?联觉它通常是天生的,或者在非常小的年纪就已经确定了这种连接方式。它不是你可以通过后天努力“学会”或者“开启”的技能。当然,你可以去了解它,可以去探索自己是否有这方面的倾向,但想通过训练无中生有地“获得”它?基本是痴人说梦,这种说法,不正确。它不是一项可以习得的技巧,它更像是一种先天的神经结构特征。

最后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如果有人告诉你,所有的联觉者,比如听到音乐能看见颜色的那种,他们听同样的音乐,看到的颜色都是一样的。这简直是离谱他妈给离谱开门——离谱到家了!联觉,尤其是伴随感知的颜色、形状、位置等等,它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个体差异巨大。我的数字“7”可能是墨绿色带点棱角,你的“7”说不定是亮黄色圆乎乎的一团。我听到C大调是温暖的橙色,你听到的可能是清澈的蓝色。这种感知对应关系是高度个性化的,并且一旦形成,就会非常稳定。你对某个刺激的感知是你的专属密码。所以,“所有联觉者感知都一样”这种说法,彻彻底底的不正确。正因为这种独特的个体差异,每个联觉者的内心世界都可能是独一无二的色彩斑斓、形状万千的。

总而言之,联觉并非虚无缥缈的幻想,更不是病态的产物。它是一种真实存在的、基于独特神经通路连接的跨感官感知现象。它是自发性的,稳定性很强,而且拥有极高的个体差异。把它说成是病、是想象、是人人都有、是能练会、是千篇一律……这些,通通都是对联觉的误解,是那些不正确的说法。理解它,需要放下那些想当然的标签,去感受那种感知的直接、非自愿和独特。

相关问答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