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就说最基本的吧,物理上的go up。楼底下等电梯,指示灯go up,一层一层go up,心里想着快点快点,迟到了要扣钱!那感觉,像自己也跟着那铁皮箱子一块儿go up似的。爬楼梯呢?哎哟,那个go up才叫真切!一步一个脚印,腿肚子酸,气喘吁吁,每go up一层,都觉得自己离天堂近了那么一点点(夸张了夸张了)。可想想看,人生不就这么回事?想go up,想往上走,哪儿有那么多直达电梯,很多时候都得靠自己,吭哧吭哧地爬。
然后呢?数字的go up。这个,咳,是吧,谁提谁心梗。房价go up,租金go up,菜场的青菜萝卜,也跟着go up。前两天我去买葱,乖乖,一小把就得好几块,心想这葱是go up成金条了吗?还有汽油,时不时地go up一点点,就那么一点点,但架不住它总go up啊!工资呢?它就跟蜗牛似的,慢吞吞地go up那么一丢丢,还不够塞牙缝的。这日子啊,就看着什么都go up,唯独手里的钱,它却go up得一点都不积极。这种go up,带着一股子无力感,沉甸甸地压在你心上。
还有一种go up,是地位、等级的go up。工作上,你想go up the ladder,往上爬,当个小领导,拿更多的钱。那竞争哟,跟打仗似的。你得拼,得表现,得看上面脸色,有时候还得走点弯弯绕绕的路。多少人为了这个go up,熬夜掉头发,陪笑脸,甚至丢掉了一些原则。学生呢,想考试go up一个名次,从班里三十go up到前十,那种盯着分数忐忑的心情,成绩出来看到分数go up一大截的狂喜,或者不go up反倒滑坡的失落,都是成长的一部分。这个go up,掺杂着汗水、野心、还有不确定性。
再来,一些约定俗成的用法。比如,go up to London。你可能在英格兰南部,去伦敦就是go up。这不是说伦敦地势更高,而是一种习惯用法,代表着从地方到首都,一种地位或重要性的提升感。去大学读书,也可以说go up to university。这不单是地理位置的变动,更意味着人生阶段的go up,从中学到高等教育,从被管着到相对自由,责任和机会都go up了。这种go up,往往带着一种憧憬,一种对未来的希望,虽然里面也夹杂着迷茫和初来乍到的手足无措。
事物发生、建立,也能用go up。一场大火,火焰冲天,我们可以说the flames went up。一座新建筑拔地而起,从地基开始,一层一层往上go up,看着它一天天长高,这也是一种go up。这种go up,有时是毁灭性的(火焰),有时是建设性的(建筑),都带着一种力量感,一种从无到有或从弱到强的过程。
有时候,go up还不是什么好事。烟雾go up,可能指东西被烧毁,化为乌有。比如一笔投资失败了,可以说all our money went up in smoke,所有的钱都“go up”成烟了,没了。这是一种消逝,一种失败,跟前面那些积极或中性的go up完全反着来。这个用法听着就有点悲凉,辛辛苦苦攒的血汗钱,就这么go up了,连个响儿都没听见。
甚至有时候,是指人要“go up”到某个权威面前。比如要go up before the judge,到法官面前去。这可不是什么好事儿,意味着要面对审判,心里七上八下,忐忑得厉害。这种go up,带着一种被动,一种压力,甚至是一种恐惧。
你看,同一个“go up”,在不同语境下,意思能差这么多。它可以是物理的位移,是数字的增长,是地位的提升,是地理的指向,是事物的发生或消逝,甚至是面对审判的忐忑。它可能带着希望、努力、憧憬,也可能带着焦虑、失落、恐惧。
生活里,我们总在面对各种各样的“go up”。希望自己的收入能go up,希望孩子的成绩能go up,希望身体健康指数能go up(好的指数),希望烦恼能go up(然后消失)。有时候,看着别人什么都go up得那么快,自己原地踏步甚至往下滑,心里那个滋味儿,复杂得很。但反过来想,也不是所有的“go up”都是好的,像物价、病毒传播速度,它们go up了,我们可就遭殃了。
所以啊,别小看这简简单单的go up。它不是个孤零零的词,它连着我们的生活,连着我们的喜怒哀乐,连着我们对未来的期盼和对现实的无奈。它藏在日常对话里,藏在新闻标题里,藏在每个为了生活向上爬的人的汗水里。下次再听到或用到go up,不妨多想想,这回的“go up”,到底意味着什么?是好事儿,是坏事儿,还是仅仅是——又得爬楼梯了?
这词儿啊,就像生活本身,变幻莫测,有好有坏,有你主动追求的,也有被动承受的。它是一个方向,一个状态,一种结果。想要什么go up,不想要什么go up,这里头学问大着呢。不是简单一句“上去”就能概括得了的。得去体会,去经历,才能真正明白,这go up背后那些弯弯绕绕的心思和故事。毕竟,谁不是一边希望自己go up,一边又得应对各种不期而遇的go up呢?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