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一开始,它们就是一堆符号。毫无意义的组合,a-p-p-l-e,苹果。哦,苹果。感觉就像被强行塞进脑子里的硬块,硌得慌。老师说,多读多背,熟能生巧。那时候,我以为学英语就是跟这些冰冷的符号死磕。捧着那本砖头一样的词汇书,从abandon到zealous,感觉永远也背不完。那些词儿,像一个个小小的石头,扔进脑子里,激不起一点儿波澜。背了忘,忘了背,来来回回,跟西西弗斯推石头似的,疲惫又无望。
你知道那种感觉吗?一个词,明明昨天晚上还记得意思,怎么今天早上就跟个陌生人一样,瞪着眼睛,不认识你了?尤其是一些长得差不多的,比如affect和effect,principle和principal,看得你晕头转向。还有那些发音,天呐,read的过去式还是read,live动词和形容词发音完全不一样,laughter里面那个gh怎么就发f的音?简直是无理取闹!那时候真想摔书,想放弃。心想,这都是什么鬼东西?折磨人的吧!
但慢慢地,不知道什么时候,那些原本孤立的符号开始有了联系。不再是一个个孤零零的词,它们开始跳舞,开始组合,变成句子,变成段落。是在看美剧的时候,突然听懂了某句台词;是在读一篇短文,发现自己不用每个词都查字典也能猜出大概意思;是在网上看到一个梗,瞬间就get到了笑点。那一刻,那些冰冷的词仿佛有了温度,有了生命。
我记得第一次真正感觉到“拥有”一个英语单词,是学会了serendipity这个词。偶然的、美好的发现。当时读到它,就觉得,哇,怎么会有这么精确、这么美妙的词来形容那种不期而遇的小确幸?在那之前,我只能用“意外的惊喜”或者“凑巧的好事”来形容,总觉得差点儿意思。但serendipity一出来,感觉整个概念都被点亮了。从此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境,这个词就会自动跳出来,闪闪发光。
还有一些词,是随着生活潜移默化地渗透进来的。比如resilience(韧性),不是书本上生硬的解释,而是在经历了挫折、看到别人的故事、自己挣扎着站起来的时候,突然明白了这个词的真正含义。它不再仅仅是几个字母的组合,而是变成了内心的一种力量,一种状态。比如vulnerable(脆弱),以前觉得它是个贬义词,后来才懂得,承认自己的vulnerable,恰恰是一种勇气。这些词,就像烙印一样,深深地刻在了经历里。
但别以为我的英语单词就此变得服服帖帖了。它们可任性着呢。有时候,一个词会有好几个意思,得看上下文。比如charge,可以是收费,可以是充电,可以是负责,还可以是发起冲锋!刚开始的时候,总是混淆,闹出笑话。有时候,背了一个词,以为自己懂了,结果在实际交流中用错了语境,对方一脸茫然,才知道自己想当然了。这种挫败感,也刻骨铭心。
我常常觉得,我们跟英语单词的关系,就像一场漫长的探戈。有时候配合默契,行云流水;有时候踩脚拌蒜,狼狈不堪。它不是单方面的征服或被征服,而是一种相互塑造、共同成长的过程。通过学习这些词,我去理解另一种文化,另一种思维方式。有些概念,在中文里可能需要一大段解释,英文里一个词就概括了。这让我看到了语言的奇妙和多样性。
现在,虽然不像学生时代那样疯狂地背单词了,但学习从来没停过。在看文章时遇到不认识的,随手查一下;听到一个地道的表达,默默记下来。这些词不再是考试的负担,更像是一个个钥匙,帮我打开通往更广阔世界的门。有些词,也许一辈子都用不上几次,但知道它们的存在,就觉得自己的“工具箱”又丰富了一点。
我们的英语单词,它们散落在我们的书本里、笔记里、手机里、甚至梦里。它们是汗水的证明,是好奇心的延伸,是通往未知的桥梁。它们是那些曾经让我们头疼不已的家伙,也是那些帮我们表达出微妙情感、理解复杂世界的伙伴。它们是活生生的,有自己的脾气,自己的故事。而我们,还在继续跟它们打交道,跟它们共舞。这,就是我们和我们的英语单词的故事,未完待续。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