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说起来,这玩意儿,哦不,这个平台,真是我们这些在黑大的日子里,避不开、绕不过去的存在。就像家里的那扇大门,你想出去撒欢儿,想回家睡觉,都得先跟它打个照面,输对那几个数字和字母组成的“通关密语”。
我记得刚来学校那会儿,什么都新鲜。图书馆、食堂、宿舍楼下的便利店,眼睛都不够使的。然后呢,就开始接触各种系统。查课表?去教务系统。下点学习资料?进图书馆。收个学校通知?看邮箱。刚开始,天啊,一个系统一个密码,记性差一点儿的,手机备忘录里能拉出一串儿,自己都分不清哪个是哪个。改个密码吧,这边要求必须有大写小写符号数字,那边又说不能包含个人信息,折腾得头大。
直到,这个黑龙江大学统一身份认证平台横空出世(至少对我这个新生来说是这样,感觉就是突然“砰”一下,它就在那里了)。学校说,以后就一个账号,一个密码,走遍全校所有数字角落。当时心里嘀咕,真有那么神?后来发现,嘿,还真是!那感觉,就像你揣着一把万能钥匙,能开教务系统那扇厚重的数据之门,能推开图书馆电子资源那片无垠的知识之海,甚至连连校园网,那个曾经神秘兮兮得要单独认证的东西,也纳入它的管辖范围。
习惯了就好,真的。每天早上醒来,第一件事可能不是刷牙,而是习惯性地打开电脑或者手机,输入账号密码,登录黑龙江大学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它就是我们数字世界的脉搏,每一次跳动都关乎你能否顺利地开始一天。想看看今天的课在哪栋楼?点开教务系统,得先过它。想看看成绩出来没?还是教务系统,绕不过它。导师发了个重要文件到学校邮箱?登录邮箱,依然是它。甚至连学校的各种线上学习平台,那个学习平台,也得先经由它批准,你才能看到老师上传的PPT,才能提交你的作业。
当然,相伴而生的,总有些小插曲。比如,偶尔服务器抽风,页面转啊转,转得你心烦意乱,最后弹出个“服务器繁忙”或者干脆啥也不显示,一片空白。急着打印材料,偏偏这时候平台跟你闹脾气,急得你抓耳挠腮。还有,每年例行要求的修改密码,那真是一场记忆力的考验。旧密码忘得一干二净,新密码想个复杂的又怕忘了,简单点儿的又怕不安全。然后就是漫长的密码找回流程,手机验证码,邮箱验证链接,一步一步走下来,感觉自己像是在做谍战片的解密任务。成功找回密码登录进去的那一刻,简直想仰天长啸一声,太不容易了!
它不只是一个登录框,你知道吗?它代表着一种连接,一种身份的确认。你输入的不仅仅是账号密码,你输入的是“我是黑龙江大学的学生/老师/职工”这个事实的数字证明。通过它,你才真正拥有了在这个数字校园里自由行走、获取资源、参与活动的权限。没有它,你就是个数字世界里的“局外人”,什么都做不了。那种感觉,有点儿像古代进城得有通关文牒,或者现代你去银行得亮身份证。它是你的通行证,你的身份牌。
有时候看着那个简洁得甚至有点朴素的登录页面,会想,这背后得有多少代码在跑,多少服务器在支撑啊。支撑着我们每天几万人的登录请求,支撑着各种各样的系统平稳运行。它静静地在那里,不声不响,却承担着如此重要的责任。绝大多数时候,我们都忽略了它的存在,就像忽略空气一样。只有在它出问题的时候,或者在你需要它的时候,你才会猛然想起,啊,还有这个黑龙江大学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它是所有数字服务的起点,也是终点。
它就是那样一个存在,普通,却又不可或缺。承载着我们无数次深夜赶作业时的焦虑,无数次查成绩时的忐忑,无数次下载资料时的渴望。它见证了我们在这里的点点滴滴,是数字校园里最沉默也最忠实的“守门员”。爱也好,恨也罢(大多数时候是又爱又恨),它就在那里,是你黑龙江大学数字身份的唯一入口。离校以后,不知道它还会不会留着我的痕迹,或许会吧,或许就只是一串冰冷的数据,静静地躺在那里,等着被岁月的尘埃覆盖。但在那些年里,它确实是我连接黑龙江大学数字世界的全部。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