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说起淮安市高级职业技术学校,脑子里冒出来的不是那些光鲜亮丽的招生简章,也不是官方网站上规规矩矩的介绍词儿。真要描绘它,得有点儿烟火气,带点儿泥土味儿,或者说,是那种机器油混着青春汗水的气息。这学校,就这么实实在在地杵在淮安城里,不张扬,但你绕不开它。
记得头一次正儿八经地去看它,是陪亲戚家的小孩。那会儿还没进门呢,远远就听见里面传来叮叮当当的敲打声,还有机械运转的低沉轰鸣。那种声音,跟大学里图书馆的安静、教学楼的朗朗读书声完全不一样,它带着一种明确的目的性,一种动手干活儿的精气神儿。进了大门,扑面而来的就是那股子热气腾腾的劲儿。不像有些学校,规规矩矩的绿化带,干干净净的水泥路。这里啊,你得小心点儿,说不定就看见谁搬着个零件急匆匆地路过,地上偶尔还有点儿油污的痕迹。这就是技校啊,真刀真枪学技术的地方。
那实训车间可真是个大世界。金属切割的声音尖锐又密集,电焊的弧光一闪一闪,空气里弥漫着各种味道——金属、机油、冷却液,甚至还有点儿柴火燃烧似的焦糊味。学生们穿着工装,脸上带着点儿专注,又带点儿刚刚接触新事物的茫然。老师傅们(有些看着真像是从厂子里退休又被返聘回来的老把式)在一旁指点,说话声音不高,但透着一股子经验磨出来的稳当。他们教的不是纸上谈兵,是真本事,是怎么把一块铁料变成有用的东西,是怎么让一台瘫痪的机器重新转起来。那场景,特写实,特有画面感。让人觉得,哦,原来学习可以是这个样子,不光是坐在教室里听讲,更是把手弄脏,去感受材料的质地,去理解机器的脾气。
当然,学校不止有那些冒着火星子、溅着油花的车间。也有相对“干净”的专业,比如护理、会计、计算机。但即便是在计算机房里,敲击键盘的声音都好像带着一种不同的节奏,不像是文科生写论文那样飘忽,而是更偏向于解决具体问题的干脆利落。那些学护理的姑娘小伙子,在模拟病房里小心翼翼地给假人扎针、量血压,脸上的认真劲儿,让你觉得未来的白衣天使,就是从这里一步一步磨炼出来的。学烹饪的呢?那香味儿隔着老远都能闻到,勾得人肚子直叫唤。他们的实操课,是真的能做出能吃的东西来。
我觉得淮安市高级职业技术学校的魅力,就在于它的“接地气”。它不贩卖虚幻的学历光环,它提供的是一项项能养活自己、能立足社会的技能。对于很多淮安本地,或者周边农村的孩子来说,这里可能就是他们走向社会的第一块跳板。在这里,青春的迷茫和对未来的渴望交织在一起。他们在教室里听理论课,在车间里流汗水,在食堂里大声说笑,偶尔也可能在宿舍里为点儿小事儿闹别扭。这就是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成长轨迹。
学校这些年肯定也变了不少吧?硬件设施肯定更好了,专业设置也跟着市场走了。但我相信,那种学手艺、凭本事吃饭的内核没变。它可能不如普高那么光环闪耀,也不如大学那么自由浪漫,但它自有它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它为淮安这座城市输送了一批批技能型人才,他们可能不是坐在写字楼里指点江山的人物,但他们是撑起城市运转的脊梁——是工厂里的技术骨干,是医院里的护理能手,是厨房里的大厨,是修车铺里的老师傅,是电脑店里的维修达人。
每次路过学校门口,看着那些骑着电动车进进出出的年轻身影,心里总会泛起一种莫名的感觉。有点儿像看到自己的过去,虽然我不是从这里毕业的,但那种为了未来、为了混口饭吃而拼命学习的劲儿,是相通的。这座技校,它不光是一栋栋建筑,一片片操场,它更是一方熔炉,锤炼着属于淮安的年轻一代,让他们带着一双能干活儿的手,带着一颗不怕吃苦的心,去闯荡自己的前程。它就这么静静地矗立在那儿,见证着无数淮安青年的奋斗和蜕变。这就是我眼里的淮安市高级职业技术学校,真实,有力,充满烟火气息。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