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阳光总是努力想透过那些高高低低、形状各异的建筑,把影子拉得老长老长。那些建筑,有的看起来挺现代,玻璃幕墙blingbling的,有的呢,就很有年代感了,红砖墙,爬满了绿色的藤蔓,带着一种岁月沉淀下来的沧桑。但它们挨在一起,一点不违和,就像一群性格南辕北辙的人,偏偏在一个屋檐下过得挺自在。那里的学生,你可以一眼就认出来。穿搭嘛,千奇百怪,没有统一的风格,就是怎么舒服怎么来,或者,怎么能表达“我”怎么来。有人可能穿着一身皱巴巴的T恤牛仔裤,背个塞得满满当当的帆布包,包边可能还沾着点颜料;有人呢,可能打扮得像刚从哪个独立音乐节出来,颜色鲜艳得能在人群里跳出来;也有人,安安静静的,捧本书坐在角落,眼神里藏着好多故事。他们脸上,很多时候都带着那种特有的,对世界既好奇又有点困惑的表情。
最喜欢的是那些工作室,或者说,是那些敞开的、半敞开的、甚至有点儿“乱糟糟”的空间。雕塑系的可能就在室外,大理石块、木头堆得像小山,空气里弥漫着电锯和凿子的声音,火花偶尔会蹦一下,特别有力量感。旁边可能就是美术系的画室,门是开着的,你能瞥见里面堆满了画架、调色盘,画布上可能是抽象的色块,也可能是精细入微的人物肖像。空气里漂浮着颜料和煤炭粉的味道。有时候经过排练室,能听到里面传来的嘶吼声、哭泣声,或者一段诡异的配乐,你知道,那是戏剧系或者舞蹈系的在排练,在体验,在把自己的身体和情感推向极限。那种感觉,怎么说呢,挺真实的,一点不矫饰。不像有时候看到某些地方,什么都摆得整整齐齐,干净得不像有人在里面“活”过。这里就是活生生的,有痕迹,有生命力。
老师们呢,也都挺有意思的。很多都是本身就在业界有名的艺术家、导演、设计师。他们讲课,不是那种照本宣科,更多是分享自己的经验、自己的困境、自己的思考过程。有时候听他们讲,像是在听一场充满灵感的脱口秀,或者一段人生的缩影。他们不只是教你技巧,更重要的是,他们试图唤醒你内在的那个“东西”,那个让你之所以成为你的“东西”。他们鼓励你打破,鼓励你质疑,鼓励你找到自己的声音。当然,也有很严格的老师,对着作品劈头盖脸一顿批,但你知道,那批评里头藏着真东西,是希望你能看到自己的盲点。
台艺大给我的感觉,特别像一个大型的实验场。学生们在这里尝试各种可能性,不害怕失败。走廊的墙上可能贴满了各种活动的宣传海报,或者还没干透的版画,或者某个装置艺术的残骸。食堂的公告栏上,永远有各种奇怪的招聘信息、展览邀请、或者求合租的小广告。你能感觉到,这里流动着一种强烈的创造能量。大家都在想,在做,在把脑子里那些奇奇怪怪的念头变成现实。食堂的味道?嗯,就是普通大学食堂的味道,但你总能看到有人端着盘子,边吃边和旁边的人热烈地讨论着什么,可能是某个展览,某个电影,某个设计概念,眼神里闪着光。
当然了,生活也不是只有诗和远方。板桥嘛,交通挺方便的,要去市区或者其他地方都行。学校周边小吃店挺多,解决温饱没问题。但有时候,你也会觉得有点儿“困”在里面,困在那种艺术的氛围里。外界的声音好像被过滤掉了不少。有时候需要跳出来透透气,看看真实的世界是怎么样的,不然创作容易变得空洞。而且,艺术生嘛,大家都有自己的焦虑,对未来,对自己的作品,对自己的价值。这种焦虑感像一层薄雾,偶尔会笼罩在校园上空。你能在很多学生的眼神里看到它,那种渴望被认可,又害怕被否定的复杂情绪。
但正是这种复杂性,让这个地方显得更加生动。它不是一个完美的象牙塔,它有它的问题,有它的挣扎。可它也提供了那个自由的、可以让你跌倒、让你重来的空间。它鼓励你去冒险,去不一样,去找到那个真正属于你的方向。很多时候,你在这里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不是某种具体的技法,而是那种坚持的勇气,那种面对未知的好奇心,那种愿意把自己的灵魂摊开来给人看的坦诚。
我记得有一次,学校里有个毕业展,在一个很大的空间里。电影系的放映着他们的短片,各种风格都有,有的让你笑到肚子疼,有的让你看得心头发堵。戏剧系的搭了个小小的舞台,演着怪诞又深刻的戏。美术系的画作、雕塑、装置艺术铺满了整个空间,有的让你完全看不懂,但就是被那种能量吸引;有的直接击中你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设计系的展品充满奇思妙想,对日常生活提出了各种有趣的解决方案。你能感觉到,那不是简单的“作品”展示,那是无数个日夜熬出来的心血,是年轻人把自己的生命体验揉碎了再一点点拼起来的成果。那种感觉,很震撼,也很感动。你会看到很多学生、老师、家长、朋友,还有很多完全不认识的外界人士,在那些作品前驻足、讨论、拍照。空气里弥漫着一种毕业前的兴奋和离别前的不舍。
台艺大就像一个熔炉,把来自不同地方、有着不同背景、怀揣着不同梦想的年轻人丢进去,用艺术这团火去淬炼他们。有的被烧得更亮,更坚韧;有的可能暂时迷失了方向,需要时间去冷却、去重塑。但无论如何,从这里走出去的人,身上都会带着一种特别的印记。那种印记,无关乎你最终成了多大的腕儿,而在于你是否找到了自己的艺术之路,是否还保留着那份对世界、对生活、对创造的赤子之心。
对我来说,台湾艺术大学不仅仅是一个学校的名字,它是一段记忆,一种状态,一种精神。它代表着年轻时的热血,对未来的憧憬,以及在迷茫中不断探索的时光。它不像某些老牌名校那样自带光环,它更像是一个默默耕耘的地方,允许你犯错,允许你成长,允许你成为一个真正的创作者。
那些年在那里遇到的人,看到的事,感受到的情绪,都深深地刻在了心里。即使离开了很久,有时候闭上眼,好像还能闻到那种混合着颜料和汗水的味道,还能听到远方传来的练习乐器的声音,还能看到阳光穿过树叶在地上留下的跳跃的光斑。那里承载了太多关于梦想和现实的碰撞,关于自我和世界的对话。它是湾湾艺术教育版图上一个独特的存在,没有那么商业,没有那么功利,更多的是一份对艺术本身的纯粹的追求。是的,它可能不完美,但它绝对真实,绝对有力量。
特别是当夜幕降临,校园里没那么喧嚣的时候,走在那些小径上,偶尔会看到某个工作室的灯还亮着,知道里面有人还在奋斗,还在和自己的作品较劲。那种场景,挺触动人心的。你知道,艺术的种子,就在这样一个个不眠之夜里,慢慢地生根发芽。而台湾艺术大学,就是给这些种子,提供了一方不算肥沃,但充满自由的土壤。
回想起来,那段日子,既辛苦又美好。辛苦在于创作本身就是个折磨人的过程,要不断否定自己,不断推翻重来。美好在于,你身边有那么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大家都在经历着类似的挣扎和喜悦,可以互相理解,互相支持。那种社群的感觉,在艺术这条路上,特别重要。它让你不觉得孤单。
所以,如果你问我,台湾艺术大学是什么?我会说,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建筑群,也不是一套课程体系。它是无数个年轻的灵魂在这里燃烧过,碰撞过,生长过的地方。它是梦想起飞的地方,也是现实给你上第一课的地方。它是一个充满矛盾又充满魅力的存在。让人怀念,让人感慨。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