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北京
北京
上海
广州
天津
首页 》 第一第二通讯作者如何标注
第一第二通讯作者如何标注
0人回答
3人浏览
0人赞
发布时间:2025-05-18 11:14:59
188****3100
2025-05-18 11:14:59

那好端端的,怎么又冒出来个第一通讯作者第二通讯作者,甚至好几个共同通讯作者(Co-corresponding author)呢?你可能会想,这不是跟作者排序一样,按贡献排呗?错!大错特错!作者排序可能还勉强能掰扯掰扯谁干的活儿多,谁写的部分多,但通讯作者,尤其这“并列”或者“第二”的说法,背后故事可就复杂多了,简直是人情世故利益平衡大舞台

为啥要搞出多个通讯作者这回事?最正当、最无可厚非的情况是,这真是跨团队跨机构、甚至跨学科强强联合项目。比如,一边是合成新材料的,一边是拿去测性能的,两边都投入了大量精力、资源和智慧,缺了谁这篇论文都立不起来。这时候,各自团队的导师或者项目负责人都作为通讯作者,这是公平的体现,是对各自贡献认可,也方便未来的合作和联系。这没毛病,挺好。

但现实往往比理想骨感得多。更多时候,你看到的多个通讯作者,可能是平衡关系的产物。学生在A导师课题组做,但用了B导师的设备技术,或者B导师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样品思路。B导师可能没直接指导论文写作,但没有他的支持,这活儿根本干不下去。A导师为了感谢、为了以后继续合作,就把B导师也拉上了通讯作者的船。这是一种资源互换,一种人情回报

还有一种情况,真是让人看了直摇头,但又无可奈何——打包通讯。尤其在一些大的课题组或者合作项目里,一篇论文可能揉合了几个学生的成果,每个学生背后都有个导师或者课题负责人。为了让大家都“有份”,或者纯粹是“论资排辈”,甚至只是为了让某些老师的简历更好看,就把好几个老师都挂上了通讯作者。一篇论文,作者列表洋洋洒洒几十个,后面跟着三四个甚至更多星号(表示通讯作者),蔚为壮观。你看得出来,这背后不是纯粹的学术,而是权力利益面子综合体

好了,背景扯了这么多,那这第一第二通讯作者到底怎么标注呢?说实话,这事儿在学术圈里并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统一标准不同期刊不同学科,甚至不同杂志社,规定都可能千差万别

最普遍的标注方式,估计你见得最多的是用符号,尤其是星号(\)。通常的做法是,在需要标注为通讯作者的名字后面加上一个星号。如果有两个通讯作者,那可能就是两个人名字后面都跟着一个星号。然后在文章的首页脚注里,会写清楚这个星号代表什么,比如“\ Corresponding authors”,然后会列出对应的联系邮箱单位信息。有些期刊为了区分,可能会用不同的符号,比如第一个通讯作者用星号,第二个用井号(),或者一个星号,一个双星号(\\)。但不管用什么符号,关键是要在脚注里清晰地说明,哪个符号对应哪个通讯作者,以及他们的联系方式

但你以为所有期刊都这么“友好”,允许你随便挂多少个通讯作者吗?太天真了!特别是那些顶尖的高影响因子期刊,它们对通讯作者的数量往往有严格限制。很多默认只接受一个。他们认为,一篇论文就应该有一个主要负责人,一个能够代表整个课题组、对所有数据和结论负责的唯一窗口。你如果投稿给这类期刊,又想挂两个甚至更多通讯作者,很可能在技术审查或者初审阶段就被卡住,编辑会发邮件告诉你:“我们期刊原则上只允许一个通讯作者,请您确定到底由谁来担任。”这时候,你和你的合作者就得协商,甚至博弈,看谁最终是那个唯一的名分拥有者。当然,如果你有特别充分的理由(比如真的是超大型国际合作项目,涉及多个PI),也可以尝试写信跟编辑argue,说明情况,但成功率嘛,不好说,得看具体情况和期刊的灵活度

有些期刊虽然允许共同通讯作者,但在标注上也有自己的偏好。除了名字旁的符号,有的会在作者列表下方专门辟一个区域,标题就是“Corresponding Authors”,然后把所有共同通讯作者的名字、单位和联系方式都列在里面。这种方式比脚注更显眼,也能避免脚注信息过长的问题。

你投稿前,最最最重要的事儿,就是仔细阅读目标期刊的“作者须知”(Author Guidelines 或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别凭经验,别听别人说,白纸黑字写在那里的规则才是准绳。看看人家允不允许多个通讯作者?如果允许,怎么标注?对联系信息有什么要求?这些都得弄得明明白白,免得折腾到后面发现不符合人家的规范,再返工或者扯皮,那真是劳民伤财

说到底,这第一第二通讯作者标注,表面看是格式问题,骨子里却是学术资源学术权力分配博弈。它折射出当前学术评价体系中对通讯作者头衔的过度追逐,以及随之而来的种种变形无奈。有时候,看着那些长长的作者列表和好几个星号,你都能想象出背后导师们为了谁是第一通讯、谁是第二通讯暗流涌动的场景,甚至可能引发的不愉快。年轻的研究者或者学生夹在中间,真是骑虎难下左右为难。自己的贡献能不能得到应有的认可,很多时候就看这几个星号怎么排、排在哪儿了。

当然,我们都希望学术能够更纯粹一些,署名标注都能真正反映贡献责任,而不是沦为利益交换或者面子工程的工具。共同通讯的出现,本意是为了准确反映课题的合作性质多方投入,当它用于此目的时,无疑是合理且必要的。清晰的标注,也能让读者在引用时更清楚该归属给哪个团队,在需要联系时能找到真正的负责人

但当它被滥用,成了权力寻租利益均沾手段时,不仅损害了学术诚信,也让整个署名体系变得模糊不清,徒增了混乱矛盾。那些星号,有时候看起来就像是战利品,挂在论文的首页,无声地宣示着谁是这场博弈的赢家。

所以,面对这事儿,我的个人看法是:作为参与者,你得了解游戏规则,知道通讯作者重要性,也得知道多个通讯作者背后的复杂性争取自己应得的名分,这是合理的诉求,但也别完全被这些外在的符号绑架。毕竟,一篇论文最终的价值,还是取决于它科学内容本身的质量影响力。那些标注,说到底只是形式。但在这形式背后,藏着的,是学术江湖里那些剪不断理还乱故事规则。理解它们,适应它们,同时,也别忘了我们做科研的初心,那或许比那些星号来得更重要,也更长久。只希望,未来的学术环境能更透明、更公平一点,让这些关于第一第二通讯作者烦恼,能够少一些

相关问答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