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大学前两年,课程排得满满当当,像个被迫喂食的宝宝。从高阶英语课(听说读写译,一个都不能少,而且要求比纯外语系低不了多少,当然,我们自我安慰说是侧重点不同),到那些听起来就“专业”得吓人的名字:语言学导论,语音学,语法研究,英美文学……天哪,语音学课上看着老师在黑板上画的那些舌位图,感觉舌头都要打结了,什么前元音、后元音、摩擦音、塞擦音……以前说个英语哪想过这么多?语法研究更是枯燥得让人想逃,那些复杂的句子结构图,谓语动词后面跟着的宾语补足语或者状语从句,硬生生把语言的灵气抽走大半,只剩下冰冷的骨架。那时候常常会怀疑自己选错了专业,这真的是我想要的吗?不是说好的教育吗?怎么感觉更像在搞研究?
但到了大三,画风开始变了。教学法、教育学、心理学这些课开始冒头。突然间,之前学的那些枯燥知识有了用武之地。哦,原来学语言学是为了理解语言的本质,从而更好地设计教学活动;学语法不是为了考倒学生,而是为了系统地解释清楚语言规则;学语音学也不是为了把舌头练抽筋,而是为了知道学生的发音问题可能出在哪里。那一刻,好像有一扇窗户被推开了,阳光照了进来。你开始理解,英语教育不仅仅是自己会英语,更关键的是你怎么让别人学会英语。这中间的“怎么”,就是教学法的魅力所在。
我记得第一次站上讲台,是在师范学院附属中学的高一课堂。那是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对着下面几十双充满好奇、或者说更多是看热闹的眼睛,手心直冒汗。之前在模拟教室里练了无数遍的教学设计,在真正面对鲜活的学生时,感觉瞬间成了摆设。一个学生举手问了个我完全没准备到的问题,脑子有一瞬间的空白。但你得撑住啊!你是老师!那一刻,责任感、肾上腺素飙升。磕磕巴巴地回答完,下课后赶紧跑去请教指导老师。这次教学实践,让我第一次真实地感受到了教师这个职业的分量和不易。它不像你想象的那么简单,只是站在上面讲讲课。你要备课、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反应、要处理课堂突发情况、要设计互动、要批改作业、要反思自己的每一个环节……累,是真的累。但当看到某个学生在你的点拨下突然开窍,或者听到他们用刚学的句子跟你打招呼时,心里又会涌起一股暖流。那大概就是所谓的教育情怀吧,虽然那时候这个词听起来还挺“高大上”,有点不真实。
毕业季,英语教育专业的出路似乎很明确——当老师。大部分同学都走上了这条路,考编、进学校。我也一样,回到了家乡的小城,在一家普通中学开始了我的教师生涯。现实的冲击来得比预想中要快、要猛烈。学校里升学压力是王道,一切都得为考试让路。口语课变成了语法分析和阅读理解的陪衬,听力训练更多是刷题而不是真的为了听懂。备课不再是想着怎么设计新颖有趣的活动,而是怎么把考点掰碎了揉烂了喂给学生。学生们也不是都像你想象的那么渴望知识,有的上课睡觉,有的在下面偷偷玩手机,有的眼神里写满了“我就是不喜欢英语”。你得花大量精力去管理课堂纪律,去沟通,去想办法激发他们的兴趣,但有时候真的觉得力不从心。那种理想中的教育画面,跟眼前的苟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当然,也有做得很好的老师,他们用自己的方法在螺蛳壳里做道场,或者干脆去了压力小一点的学校。也有同学选择了另一条路,去培训机构,那里更看重口语和实际应用,收入可能更高,但也面临续班和销售的压力。还有些人,凭借着大学期间打下的英语底子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去了外企,做行政,做翻译,甚至完全跨界。突然发现,这个专业给你的,并不仅仅是“英语老师”这一个选项。它教会你的是一种语言能力,一种学习能力,一种与人沟通的能力,以及站在不同文化视角看问题的视野。这些能力,其实是通用的,是可以在很多领域生根发芽的。
坐在办公室里,窗外是孩子们下课后操场上的喧闹声,手里是一沓没改完的英语作业。有时候会想,我当年一腔孤勇扎进英语教育专业,到底是对是错?它给了我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但也似乎束缚了我的视野。那些曾经学过的语言学理论,似乎离我越来越远,日常用到的更多是教材和教参里的现成东西。但又想想,这份工作让我每天都能接触到一群鲜活的生命,看着他们在我的课上,哪怕只是学会了一个新单词,或者敢于开口说一句完整的英语,那种成就感是别的工作很难给的。而且,为了应对课堂上的各种问题,我必须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新的方法,这不正是一种终身学习的状态吗?
英语教育专业,对我来说,不是一个简单的职业标签,而是一段深刻的经历,一个自我认知的过程。它强迫你去面对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去思考教育的意义,去学习如何与“人”打交道。它给了我一门吃饭的技能,但也让我看到了这个世界更广阔的可能性。也许,最重要的不是你学什么专业,而是你在学的过程中,以及用这个专业去闯荡的过程中,变成了什么样的自己。是变得麻木、抱怨,还是依然葆有一点点当初的教育情怀,一点点对语言、对知识的好奇心,一点点想要让世界(哪怕只是眼前这几十个学生的世界)变得更好一点的冲动?
这条路还在走,关于职业发展的困惑也还在。但至少,我知道自己不是一个空有理论的书呆子,也不是一个只会照本宣科的机器。我是,或者说我正在努力成为一个,能够用语言连接世界,用教育启迪心灵的人。这个英语教育专业,是我的起点,但绝不会是我的终点。它赋予我的底色,将伴随我继续探索,无论是继续当老师,还是转向其他领域。毕竟,学会如何学习、如何沟通、如何理解,这些能力本身,就是最宝贵的财富。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