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说实话,刚开始听到这名字,脑子里闪过的都是些“鸡汤”、“打鸡血”之类的词儿。你知道那种感觉吧?在现实里摸爬滚打久了,对一切带着“积极”光环的东西,总有点本能的抗拒。觉得那不真实,像一层薄薄的糖衣,一戳就破,露出来的是更扎心的底色。但架不住身边有人推,就抱着“看看热闹”的心态,点开了Tal Ben-Shahar教授的课。
结果呢?呵,打脸来得猝不及防。
他不是上来就跟你喊“你要快乐!你要积极!”的那种。完全不是。他讲的东西,出乎意料地……扎实。就像在剥洋葱,一层一层,把你对幸福、对人生的固有理解给剥开。他从最根本的问题问起:我们到底在追求什么?幸福,这个词儿被说烂了,可它到底是什么?是不断追逐下一个目标?是赚更多的钱?是获得别人的认可?还是……别的东西?
Tal教授用他那种温和但又带着穿透力的眼神(哪怕是隔着屏幕),告诉你,也许我们一直都在误解它。我们习惯了“终点站谬误”(Arrival Fallacy),以为到了某个点——毕业、升职、结婚、买房——幸福就会排着队来敲门。可事实是,很多时候,到了那个点,我们发现并没有想象中的狂喜,甚至伴随着一种莫名的空虚。因为我们忽略了最重要的东西:过程。
他一直在强调,幸福不是一个目的地,而是一种状态,一种持续的练习。这话听起来有点像老生常谈,但从他嘴里说出来,配合那些心理学的实验和理论,就变得很有分量。不是虚无缥缈的口号,而是有根有据的探讨。
对我影响特别大的一点,是他对“失败”的解读。哎呀,从小到大,我们被教育的就是要成功,失败是可耻的、要避免的。可是Tal教授说,失败是成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他鼓励我们去“允许自己不完美”(Permission to be Human)。这简直是颠覆性的!我们总是背负着沉重的包袱,害怕犯错,害怕达不到别人的期待,更害怕达不到自己的、那个理想化到失真的标准。他告诉你,没关系,你是个活生生的人,会犯错,会有情绪低落的时候,会有搞砸的事情。而正是这些不完美,这些挫折,构成了你真实的人生。
他甚至提到了一个概念叫“积极的失败”(Positive Failure)。这可不是简单地说失败是成功之母那种泛泛而谈。他是说,从失败中学习的能力、韧性(Resilience),才是通往幸福和成功的关键素质。每次摔倒,你不是被打败了,而是得到了一次练习爬起来的机会。这种视角,真的能卸下心里好大一块石头。让你敢于去尝试,去冒险,因为你知道,即使结果不如意,也不是世界末日。
还有他讲的感恩(Gratitude)。我们太容易把习以为常的东西视为理所当然:健康的身体、家人的爱、朋友的支持、甚至窗外的阳光、呼吸的空气。他建议每天花几分钟,记录下值得感恩的事情。哪怕是极其微小的事。听起来很简单,但当你真的去做了,去感受那种微小的美好,内心的丰盈感会一点点累积。那不是那种中了彩票式的狂喜,而是一种深沉的、持久的满足。那种感觉,就像是心里的土地被慢慢滋润。
Tal教授的课,厉害之处在于,他没给你一套标准答案,告诉你“照这样做你就能幸福”。他提供的是一种思维框架,一套工具箱。他让你去反思,去探索,去实践。他让你意识到,幸福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也不是靠运气,它更多的是一种选择,一种习惯,一种经营。
课程里,他会带你做冥想练习,引导你关注自己的呼吸,感受身体的存在。这些在以前看来有点“虚”的东西,在他那里,变得异常落地。他解释了背后的神经科学原理,告诉你为什么这些简单的练习能帮助你平静下来,更好地应对压力和负面情绪。
听完这门课,我没觉得自己立刻变成了个“超级积极”的人,不是那种时刻打了鸡血的状态。那种刻意的、表面的积极,反而常常让人觉得疲惫。但这门课给我最大的改变是,我开始允许自己有不积极的时候,允许自己脆弱,允许自己失败。我开始理解,那些低谷、那些挣扎,不是人生的bug,而是feature。它们在那里,提醒你你是个有感知、有情感的活生生的人。
我开始更专注地去体验当下。吃饭的时候好好吃饭,走路的时候感受脚步,和朋友聊天的时候全身心投入。不是为了“打卡”某种积极行为,而是因为我渐渐体会到,生活本身,那些细碎的、不起眼的瞬间,才蕴藏着真正的力量和意义。
这门课,与其说是教你如何变得“幸福”,不如说是教你如何更完整地去做一个人。如何拥抱你的全部,好的坏的,光明的阴影的。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力量,不是来自于隐藏弱点,而是来自于接纳它们,并在此基础上成长。
现在再回想,当初带着的那点不屑和抗拒,显得多么可笑。这门《积极心理学》课,不是一剂麻醉药,让你逃避现实;它是一面镜子,让你看清自己;它更是一把钥匙,帮你打开通往内心平静和力量的大门。它没有承诺给你一个完美的无菌环境,而是教你在真实的、有风有雨的世界里,如何有韧性地、有尊严地、有温度地,好好地生活。对我来说,这是最宝贵的收获。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