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我有时候盯着一句话发呆,比如“我在桌子上放了一本书”。你看,“在”,多普通一个字,但它瞬间就把“我”和“桌子”以及“放”这个动作,跟“书”的位置连接起来了。要是没它?“我桌子放了一本书”?天呐,这说的什么呀!所以说,这些小东西,本事大着呢。
它们干的最多的活儿,就是指明关系。最直观的就是位置和方向。比如,你想说东西在哪儿?那就是在什么什么上,在什么什么下,在什么什么里面,在什么什么外面,在什么什么旁边,在什么什么中间…… 脑子里立刻浮现出画面了是不是?一个东西,被这些小小的介词牢牢地固定在空间坐标里。我去从公司到家,这路线,这起点终点,全靠从和到两个字儿给标出来了。我得向东走,朝向太阳升起来的方向,不能往西边去。还有那个离,比如“我家离学校很近”,它告诉你两个地点之间的距离关系。这些字眼,简直就是我们定位和移动的语言地图。
再说时间。时间这东西更抽象,但介词也能抓住它。从早上到晚上,一天的时间跨度就出来了。我们在八点钟见面,这个“在”就锁定了具体的时刻。会议于上周举行,这个“于”听起来文绉绉的,但一样是用来标明时间点。有些时候,它甚至能表达一种持续,比如“这项工作从去年一直持续到现在”,那个“从...到...”的结构,就像拉开了一条时间线。
然后是对象和关联。这是介词里特别丰富的一部分。你想把东西给谁?用“给”。“把这本书给他。” 想和谁一起干点啥?用“和”、“同”、“与”。“我和朋友一起去看电影。” “这个项目与公司的未来息息相关。” 想谈论关于什么的话题?用“关于”。“我们聊了关于天气的话题。” 或者针对某个具体情况?用“针对”。“这项政策是针对年轻人就业难的问题提出的。” 这些介词啊,它们就像语言里的连接线,把人、事、物、概念,全都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形成一张巨大的关系网。没有它们,我们的交流就会变得支离破碎,你根本不知道一句话到底指向谁,或者关联到什么。
还有表达方式和工具的。你用什么写字?用笔。你凭什么这么肯定?凭直觉。他靠自己的努力成功了。这些介词——用、凭、靠——它们告诉你完成一个动作所采用的方法或凭借的手段。再比如按照、根据、依照,它们用来引入一个标准或者依据。“请按照规定办事。” “根据最新数据,市场前景看好。” 它们让你的行为或陈述有了来由和依据。
以及原因和目的。为什么做这件事?因为下雨,所以我没出门。由于交通拥堵,会议迟到了。因为和由于,清清楚楚地交代了缘由。那为了什么呢?为了梦想,他一直在奋斗。这个“为了”,直接点明了行动的目标。你看,它们不像动词那样是动作本身,也不像名词那样是具体的事物,但它们是驱动动作或解释结果的逻辑枢纽。
还有一些表示比较或者排除的。你比我高。这个“比”字,一瞬间就建立起了高矮的对比关系。所有人除了他都来了。这个“除了”,干净利落地就把某一个排除在外了。
甚至还有表示经过或通过的。我们经过了公园,然后通过一座桥。这两个词,描绘出一种路径,一种过程。
有时候,介词的存在感特别弱,弱到你几乎感觉不到它的独立意义,它就是和后面的词构成一个介宾结构,一起充当句子里某个成分,比如作状语,修饰动词或形容词,说明时间、地点、方式、原因等等。在句子里,它们常常藏得很深,不像主语谓语那么显眼,但作用不可或缺。
不过话说回来,这些小东西也常常让人犯难。有时候不同的介词之间意思很接近,细微的差别能把非母语者绕晕,甚至我们自己用的时候也得琢磨一下。比如“对”和“对于”,很多时候可以互换,但语感上就是有点不一样。“关于”和“对于”有时候也让人纠结。还有些介词是兼职的,比如“在”、“从”、“到”、“给”等等,它们有时候是动词!这时候你得靠语境来判断它到底是动词还是介词。这就像一个人穿着不同的衣服出现在不同的场合,你得认准了他扮演的角色。
总而言之,介词这东西,多!功能多!花样多!它们是语言里最勤劳的小蜜蜂,嗡嗡嗡地飞来飞去,把看似独立的词语、概念、事件,全都连接起来,构建起复杂而有序的意义之网。没有它们,我们的语言就像一堆散落的零件,根本无法组装成一辆能开动的汽车。下次你说或者写的时候,不妨多留意一下这些小小的介词,看看它们是怎么巧妙地编织着你的思想和表达的。它们在那里,不声不响地,做着最基础也最重要的活儿。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