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不是说英语本身难,也真不是妄自菲薄。是那感觉,你知道吗?像穿了双不合脚的鞋,别扭,硌脚,每一步都得小心翼翼,生怕崴了脚。我们的母语,汉语,太方便了,太直接了。很多时候,一个词、一个短语、甚至一个语气助词,就能把意思丢过去。不像英语,规矩多得让人抓狂。
就说时态吧。我现在回想起来都觉得离谱。过去进行时?过去完成时?过去将来完成进行时?!我嘞个去!汉语哪有这玩意儿?“我昨天吃饭了。” “我昨天正在吃饭。” “我昨天吃完饭了。” 挺好,挺清楚。英语呢?"I ate yesterday." "I was eating yesterday." "I had eaten yesterday." 好,这才三个,还能忍。但要是时间再往前推,要是涉及到虚拟、假设,脑子就跟浆糊一样了。那个"if I had known..."后面该接什么?"I would have..."还是"I would have had..."?每次都要停下来,在脑子里跑一遍那个复杂到吐血的公式,而且还经常跑错。这哪是说话啊,这是在做脑力体操!
然后是冠词,a, an, the。神出鬼没的三个小矮人,永远不知道它们什么时候该出现,什么时候该隐形。中文里哪有这概念?“我买书了。”就完了。英文呢?"I bought a book." 如果是特指呢?"I bought the book." 如果是泛指一类呢?"I read books." 好了,这时候又没冠词了。有时候一个名词,单数复数,前面要不要加a/an/the,简直是排列组合的游戏。我以前考试,冠词题基本靠蒙,纯粹凭语感,结果就是……没有语感。听老外说话,他们用得那么自然,像呼吸一样。我呢,得先在大脑里检索一遍这个词是不是第一次出现,是不是特指,是不是可数……等我琢磨清楚了,对话早跳到下一个话题了。脱节!巨大的脱节感!
还有那些介词!in, on, at,小小的词,意思千差万别,而且很多时候,它的用法是习惯!没有逻辑!“在桌子上”是on the table,“在书里”是in the book,“在车站”是at the station。为什么at station?为什么不是on station?难道车站是个点?好吧,姑且接受。那“在床上睡觉”是in bed还是on bed?“在墙上挂画”是on the wall还是in the wall?别问我为什么,问就是习惯用法!每次遇到这种,我都想掀桌。学一个介词,后面跟着一串需要死记硬背的搭配,感觉不是在学语言,是在背字典的片段。
词汇更是个无底洞。同一个意思,有无数种说法,而且每种说法都有它特定的语境和感情色彩。拿“吃”来说,eat是最普遍的。但如果是宴请,是host a dinner;如果是小酌快餐,grab a bite;如果是狼吞虎咽,devour;如果是品尝,savor或taste。中文里的“吃”字,多万能啊!“吃饭”“吃苦”“吃亏”“吃力”“吃醋”……一个字,搭配不同的词,意思就完全变了,而且非常形象。英语呢,动词相对固定,得靠搭配不同的名词或介词来表达。这要求你对每个词的细微差别都要心知肚明。太难了!特别是那些动词加介词组成的短语动词(phrasal verbs),比如get up, get down, get over, get by, get along... get来get去,意思风马牛不相及。这完全是新的词汇,得一个个硬啃。
有时候,我感觉自己说英文,就像一个字一个字从中文翻译过来。那个过程,笨拙得要命。脑子里先生成一句漂亮的中文,然后痛苦地寻找对应的英文词汇,再按照英文的语法规则强行扭曲成句。结果常常是语法没错,但听起来就是怪,就是不地道,就是充满了“中文味”。比如,我们习惯说“你吃了没?” 很自然。翻译成英文直译可能是“Have you eaten yet?” 语法上对,但老外可能更常说“Did you eat?” 或者更简单的“Had lunch/dinner?”。这种思维模式的差异,是横在我和地道英文之间的巨大鸿沟。
还记得第一次在国外,去餐厅点菜,菜单上一堆看不懂的词。硬着头皮指了一个,结果上来完全不是想象中的东西。想问服务员,张了嘴,发现脑子里只有中文词汇在打转。想描述“我想点这个,它里面有什么?”,“里面的馅是什么?” 这么简单的问题,在中文里脱口而出,但在英文里,馅?filling?ingredients?该怎么问才能让人明白?那个瞬间的无助和窘迫,真是刻骨铭心。感觉自己像个聋哑人,有想法,却表达不出来。
我们学英语,很多时候是从书本开始的,从语法规则开始的。这就像学游泳,不是先把你丢进水里让你扑腾,而是先给你讲一大堆流体力学、人体工程学原理。等理论学完,真下水了,还是呛水。那种应试教育留下来的痕迹太深了,我们习惯于分析句子结构,习惯于填空选择,但真到需要 spontaneous output的时候,就卡壳了。嘴巴和脑子完全不在一个频率上。
有时候看着那些能说一口流利、地道英文的同胞,真是羡慕嫉妒。他们用词那么精准,语气那么自然,甚至连语速和停顿都跟老外差不多。我琢磨,他们是不是有什么独家秘籍?后来发现,哪有什么秘籍,不过是浸泡得够久,犯错犯得够多,脸皮练得够厚罢了。语言这东西,说到底,还是熟能生巧。但这个“熟”,不是靠背书就能达到的,得是活生生的应用。
回过头看“学汉语的英语”这个题目,也许它还有另一层意思:我们用汉语的思维去理解和学习英语。这种理解方式,既是我们的起点和优势(毕竟母语思维是根基),也是我们的桎梏和挑战(因为思维定势很难打破)。我们总是试图在英语里找到汉语的影子,或者把英语硬塞进汉语的框架。结果就是,输出的英语,有时候像是一个穿着西装、却扎着长辫子的怪胎。
但换个角度想,这种带有中文印记的英语,难道就没有价值吗?语言的本质是沟通。只要能清楚地传达信息,只要对方能听懂,就算不够“地道”,又有什么关系?何况,语言是活的,是不断变化的。那些带有地方口音、文化烙印的英语,不也构成了这个语言世界的多样性吗?也许,“学汉语的英语”,就是我们中国人学英语的独特风景线。它可能磕磕绊绊,可能语法错漏,可能发音别扭,但它承载着我们的思想,我们的文化,我们的努力。
所以,我现在没那么纠结了。不再苛求自己要达到native speaker的水平,那太遥远,也太累。我更在意能不能清晰、有效地表达自己,能不能用英文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顺畅地交流。至于偶尔蹦出来的“中文式”英文,或者那些怎么也改不过来的发音习惯,就让它们留着吧。那是我的印记,是我从零开始,一步一个脚印摸爬滚打学过来的证明。
学汉语的英语,不是一种完美的英语,但它是我的英语,是属于每一个努力跨越语言障碍的中国人的真实写照。它充满了挑战,也充满了乐趣。它让我更了解自己,也让我更了解这个世界。这条路,还长着呢。但每一点小小的进步,每一次成功的沟通,都像是在黑暗中摸索时,突然亮起的一盏小灯,让人觉得,值了。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