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北京
北京
上海
广州
天津
首页 》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包括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包括
0人回答
8人浏览
0人赞
发布时间:2025-05-17 11:23:43
188****3100
2025-05-17 11:23:43

先说这本我吧,Sigmund Freud 说这是最原始的、最本能的部分。听着就野蛮,对不对?它就是那个完全不讲道理、只知道“我想要!立刻!现在!”的玩意儿。饿了就要吃,渴了就要喝,难受了就要躲,舒服了就要更多。它就像个没断奶的大婴儿,或者说更像个被关在笼子里的野兽,只认一个规矩:爽!爽就对了!它才不管什么道德啊、现实啊、别人的感受啊,统统滚一边去。那些藏在内心深处,连你自己都不好意思承认的欲望、冲动、攻击性,很多都源于它。

你有没有过那种体验?明明知道该睡觉了,可脑子里有个声音在叫嚣:“再刷十分钟手机!”;明明应该把报告写完,却突然特别想吃冰淇淋,那股劲儿上来,简直要冲出门去;或者被人说了句不好听的,心里的火腾地就冒上来,恨不得立刻怼回去,甚至想砸点什么。那就是本我在兴风作浪呢。它追求的是“快乐原则”,就是怎么爽怎么来,完全不管后果。它是我们人格里最深的地基,一片混沌、原始的能量库,满满的都是未经加工的欲望。Freud 说它是无意识的,你想抓住它、分析它,难着呢,它藏得可深了。但它的力量又大得惊人,时不时就冒出来给你惹麻烦,或者让你感受到那种喷薄欲出的生命力——虽然有时候是破坏性的生命力。

然后是超我。如果说本我是原始的野兽,那超我就是那个举着鞭子、站在高处的法官,或者说,更像你心里的“完美家长”或者“道德警察”。这玩意儿怎么来的呢?Freud 说,它是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通过认同父母、吸收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形成的。它代表着社会的价值观、良知以及对完美的追求。超我有两个部分,一个是“良心”,负责让你内疚、羞愧、自责;另一个是“理想自我”,就是你觉得自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那个高尚的、完美的模板。

超我的任务就是压制本我那些“不正当”的冲动,监督自我的行为,让你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当你做了点“坏事”,哪怕没人看见,心里会隐隐不安,甚至感到羞耻,那就是超我在发挥作用了。它会让你觉得“不应该”、“这样做是错的”、“我真是个糟糕的人”。有时候,超我的要求会高得离谱,变成一种苛刻的自我批评,让人感到巨大的压力和焦虑。完美主义者可能就有个特别强大的、不近人情的超我。它就像头顶上悬着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让你时刻警惕自己的欲望,生怕越界。它不是生来就有的,是后天慢慢被“塑造”出来的,充满了社会对你的期待和要求。

最后,也是最辛苦、最忙碌、夹在中间受气的那个——自我。Freud 说这是人格结构中,唯一直接接触现实世界的部分。它的原则是“现实原则”,不像本我那样只顾爽,也不像超我那样只顾道德,它得想办法在本我的冲动、超我的限制以及外部世界的现实条件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自我就像一个CEO,手下有个只会要钱、要资源的无赖(本我),头顶有个时刻盯着、要求各种合规的高层(超我),外面还有一群难搞的客户和复杂的市场(现实世界)。它的工作就是要想方设法既能让那个无赖得到一点满足(不然会闹翻天),又不能被高层抓住把柄(不然会判死刑),还得在现实世界里活下去,甚至搞出点业绩。这简直是Mission Impossible啊!

自我有很多手段来完成这个不可能的任务。它可以延迟满足,告诉本我“等等,现在不行,等条件成熟了再说”;它可以选择性地满足本我的一部分冲动,比如把攻击性转化为体育竞赛的动力(这叫升华);它也可以压抑本我那些实在太离谱的欲望,把它们赶到无意识的角落里(虽然Freud认为压抑是自我的防御机制,而且常常是无意识进行的,但自我就是负责处理这些事的);它还得进行思考、判断、决策,衡量利弊,选择合适的行为方式。

想想看,当你特别想吃炸鸡,但超我告诉你“吃了会胖!不健康!”,同时现实告诉你“现在是半夜,外面店都关了”,这时就是自我在忙活了。它可能会说服你:“好吧,今天不吃,明天中午奖励自己一份”,或者“吃一小口试试”,或者直接劝退你“算了,太麻烦了,还是睡吧”。这就是自我在协调,在努力找个折中的办法。一个健康的自我能够很好地平衡这三者,让人既能满足基本的欲望,又不违反道德,还能在现实世界里适应得不错。但如果自我太弱,本我就会失控,导致冲动任性甚至违法乱纪;如果超我太强,人就会活得压抑、痛苦、充满罪恶感;如果自我的防御机制过度使用或不当使用,还可能导致各种心理问题。

所以你看,我们每个人内在都是个小战场,本我自我超我这三个东西,就在那里头永不停歇地拉扯、博弈、妥协。有时候本我赢了,你就干了点让自己事后后悔的冲动事;有时候超我占了上风,你就活得特别禁欲、特别小心翼翼;大多数时候,是自我在努力维持那个脆弱的平衡,它累得要死,但没办法,它是人格的执行者,是你在世界上行动的窗口。

理解这套理论,哪怕只是皮毛,也会让你对自己,对身边的人,多了一点点理解。哦,原来我那个有时候莫名其妙的冲动,那个突如其来的负罪感,那个在欲望和规则之间挣扎的痛苦,背后是这几个家伙在“打架”呢。弗洛伊德这套东西,或许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很多人也批评它,但它提供了一个很有力的框架,去理解那些藏在我们意识水面之下的暗流涌动。它让我们看到,成为一个“人”,是件多么复杂又充满内在矛盾的事情,我们一辈子都在和自己的本我握手言和,和自己的超我讨价还价,然后指望着那个可怜的自我,能在鸡飞狗跳的内心世界里,给自己趟出一条路来。太真实了,真实得有点让人心疼那个夹在中间的自我

相关问答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