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英语,这玩意儿,说实话,从小到大,它在我生命里扮演的角色,真是变了又变。一开始,它是课本里那些方块字旁边扭来扭去的“蝌蚪”,是考试卷上永远让人挠头的选择题和完形填空,是嘴里含着冰棍嘟嘟囔囔、怎么也卷不好的舌头。那时候的梦想?哈,简单粗暴,就是考个好分数,别让爸妈操心,最好能甩掉那个永远及格边缘的帽子。多庸俗,是不是?但对于一个小孩来说,那就是全世界。
后来,慢慢长大一点,发现英语似乎不只是个分数了。它是游戏里的隐藏剧情,是电影没有字幕时那些听不懂但能猜个大概的语调,是歌曲里跟着哼却不知道在唱什么的旋律。它开始变得有点神秘,有点诱惑。那时候,梦想开始掺杂进一些模糊的向往:要是能听懂他们在说什么该多好?要是能不看字幕追剧该多爽?那种感觉,就像隔着一层毛玻璃看世界,隐约看到色彩和轮廓,却总抓不住细节。
真正让我觉得“我有一个梦想”关于英语,那得是更后来的事儿了。我记得特别清楚,有一次无意中点开一个国外的视频,不是什么大制作,就是一个普通人分享ta的生活,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复杂的结构,就是那么娓娓道来。可每一个词,每一个句子,都像有生命一样,带着一种独特的温度和视角。那一刻,我连接到的不仅仅是信息,更是一种完全不同的思考方式,一种跳出自己固有圈子的可能性。我 suddenly realized (突然意识到),英语不是目的,它是桥梁。它通向一个更广阔的世界,一个我可以成为更丰富自己的平台。
从那时起,我的梦想就不再是“学好英语”这么笼统了。它变得具象,变得有血有肉。我梦想像他们那样,用最自然的语调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不被语法束缚,不被词汇量卡壳,就是纯粹地、流畅地交流。我梦想着能读懂那些没有被翻译过的第一手资料,那些最前沿的观点,那些藏在原版书里、翻译后就失去味道的文字。我梦想着有一天,我可以站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不因为语言不通而感到胆怯或遗憾,能够和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聊天,分享彼此的故事,了解那些我们以为遥不可及的生活。
这条路当然不好走。那些单词,背了又忘,忘了又背,跟捉迷藏似的;那些语法,像一团浆糊,总也理不清头绪;听力,一开始感觉全世界都在讲火星语,语速快得像机关枪。好多次想放弃,觉得太难了,进步太慢了,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但每次想打退堂鼓的时候,脑子里就会闪过那个梦想的画面:和外国朋友谈笑风生,或者读到一本直击心灵的原版书,或者看懂一部以前完全依赖字幕的电影,那种“哦!原来是这样!”的惊喜感。那种可能性,就像一根小小的火柴,在黑暗里擦亮,足够照亮我继续前行的路。
所以,你看,我的梦想英语,它不是要变成什么语言大师,也不是非得去国外定居。它更像是一种能力的解锁,一种心灵的自由。它让我意识到,我的世界观不必只局限于我生长的这片土地和我的母语所构建的框架。英语给了我另一双眼睛去看待事物,另一颗心去感受文化。它让我变得更开放,更包容,也更深刻地理解自己。
现在,它已经融入了我的生活。刷社交媒体会习惯性看英文原文,遇到感兴趣的新闻或研究会去找英文报道,看剧听歌会留意他们的措辞和俚语。每一次听懂一句地道的表达,每一次写出一段不那么生硬的文字,每一次和人用英语顺利完成一次沟通,都像是给这个梦想添砖加瓦。它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空中楼阁,而是可以通过坚持和努力,一点一滴 build up (建造起来) 的现实。
我不知道这个梦想有没有终点。也许语言的学习本来就没有终点,总有新的词汇,新的用法,新的文化背景需要去探索。但我很高兴我有了这个梦想,关于英语。它让我的生活多了一份色彩,多了一份动力,多了一扇窗。那种窗外的风景,真的太值得去看看了。
它就是我那个,有点执拗,有点天真,但却给我带来无限可能的,关于英语的梦想。而且,我还在路上。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