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你知道吗,这事儿根本就不是一个死板的数字那么简单。虽然各地的安全规范,行业的土规矩,甚至公司自己的红头文件,多多少少都会提那么一个数字,比如到了四级风以上就不让干,或者五级风必须停工。但光看这个数字,就像是看天气预报,预报说多云,可你出去发现阳光刺眼得不行。现场的情况,远比那个冰冷的数字复杂得多。
就拿这个风力等级来说吧,气象上的等级是按地面或标准高度来的,但在几层楼高甚至几十层楼高的地方,那风的脾气完全变了。地面四级风,顶多吹得你头发乱飞,行人感觉有些阻力。可到了高处,风速能快得多,而且往往更不稳定,夹杂着各种奇奇怪怪的阵风。那种阵风,突然一下,就像一只无形的大手猛地推你一把,冷不防的,真能把人吓个半死。特别是在那些大楼之间的狭缝里,风会像过隧道一样加速,形成恐怖的“峡谷风”,那根本不是普通四级风能比的。
我记得有次,路过一个工地,搭着高高的脚手架,上面几个工人正忙活。地面风不大,也就三四级的样子。可往上看,那些安全网、帆布什么的,被风吹得啪嗒啪嗒响,架子肉眼可见地在晃动。有个工人弯腰捡东西,一阵风过来,他整个人猛地一踉跄,幸亏系着安全带,不然……当时我就站在下面,心跳都漏了一拍。他自己下来后,脸色都白了,说上面那风太邪乎,跟下面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所以,你说几级风不能作业?按那些条文,普遍说法是五级风及以上。但很多时候,到了四级风,高空就已经相当危险了。风不仅仅是吹,它带来一系列安全风险。首先,直接的风压,吹在人身上,吹在工具上,吹在物料上。手里拿着一块轻飘飘的木板,高空四五级风一吹,瞬间就能变成一个难以控制的“风筝”,甚至伤人。更别说那些需要吊装的悬空物,大风里就像钟摆一样乱晃,下面的人根本没法靠近,上面的人想固定也困难重重。
还有,风大了,能见度会变差,灰尘、杂物满天飞,吹进眼睛,视线模糊。耳朵里灌满了风声的呼啸,听不清同事的提醒,喊话基本靠吼。整个作业环境变得极其恶劣。你想想,本来在高空作业就得全神贯注,手稳心细,这风一搅和,注意力全分散了,手脚也不利索了,出事的概率是不是蹭蹭往上涨?
那些在作业平台上的,尤其是那种高空升降平台或者吊篮里的,风一吹,整个平台像摇篮一样晃,而且幅度可能还不小。人站在上面,那种失重感,那种晃悠,胆子小的估计直接腿软了。胆子大的呢?逞强硬撑?那不是拿命开玩笑吗?风越大,平台晃得越厉害,人越难站稳,操作失误的可能性越大。万一平台被风吹到意想不到的位置,或者碰到其他结构物,后果不堪设想。
更要命的是,很多时候,风不是恒定的。它是忽大忽小的阵风。可能前一分钟风平浪静,后一分钟突然一阵狂风袭来。等你反应过来想躲避、想停手,可能已经晚了。而目前的风力等级标准,更多是衡量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风速,对于这种突然袭击的阵风,捕捉得不够精准,或者说,它的破坏力被平均掉了。但在高空,一次猛烈的阵风,就足以打破平衡,导致坠落或其他事故。
那为什么有些时候,风明明不小了,上面还在干?这是最让人火大的地方。很多时候,是工期压得紧,是老板催得急。多停一天工,就意味着成本增加,进度延误。资本逐利嘛,可以理解,但不能接受它建立在漠视生命安全的基础上。于是,就有些领导、工头,抱着侥幸心理,“再干会儿吧,这风也就一阵一阵的”、“你看隔壁工地还在干呢,咱们停了多不好”。工人呢?很多都是计件的,或者有最低出勤要求,停工就意味着收入减少。养家糊口压力在那儿,有时候明知道危险,也只能硬着头皮上。这不就是赤裸裸的人在和风、和潜在的事故赛跑吗?而一旦出了事,跑输了,代价就是一条命,一个家庭的破碎。
所以,回到那个问题:高空作业几级风不能作业?如果非要给个数字,五级风绝对是红线,六级风那是玩命。但我的观点是,当你在高空,感受到风已经明显影响到你的平衡、影响到你对工具物料的控制、影响到你与地面的沟通、甚至让你心里开始发虚打鼓的时候,不管地面报的是几级风,都应该立刻、马上停止作业。工期再重要,赶工再紧急,都抵不上一条鲜活的生命。安全,从来就不只是墙上挂的制度,更是印在心里的敬畏。敬畏高空,敬畏大自然的力量,更敬畏生命本身的价值。那呼啸的风声,有时候听起来就像是死亡在低语,提醒你,别拿自己的命,去赌那微不足道的几小时进度。该停,就得停。没有半点商量的余地。
相关问答